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军事史辞典

洛阳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军事史辞典》第985页(948字)

着名古都城。即今洛阳市,在河南省西北部。“洛”本作“”,三国魏改。地处黄河中游南岸的伊始盆地,背负邙山,面临涧洛,左有成皋,右有殽函。北通幽燕,南抵江汉,东邻齐鲁,西扼关中,控锁水陆交通,素有“天下之中”的称号。位置优越,形势险要。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东周定都邑(即今洛阳)。战国时改称阳,因在水之北而得名。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孝文帝以后)、隋(炀帝)、武周、后唐,先后在此建都。夏桀、刘邦、隋李密和王世充、唐安禄山和史思明父子、后晋,也都曾短期定都于此。新莽、唐、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宣宗以后),皆以此为陪都。秦置县,为三川郡治。汉以后历为河南郡、司州、洛州、河南府、河南路治所。1948年析洛阳县城区置洛阳市。故城有二:一为汉魏洛阳城。一为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城在湹水东,即在今洛阳市东15公里的洛水北岸。北魏定都洛阳后,曾对洛阳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城南北长4,5公里多,东西宽3公里余,后在混战中被摧毁。隋唐洛阳城是隋唐时在汉魏洛阳城旧址西重建的。城周约35公里,跨洛水南北、湹水东西。今洛阳旧城改筑于金哀宗(公元1224-1234年)时,仅只相当隋唐洛阳故城的一小部分。洛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长期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向为军争之地。西汉末,新市兵在昆阳之战后,北上围攻洛阳,激战三昼夜,歼莽军,破城。西晋八王之乱时,洛阳城屡为攻防争战之地。晋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刘渊刘聪父子三次领兵围攻洛阳,城破。刘军肆意焚烧,城化为灰烬。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安禄山领兵攻占东京(洛阳);次年,唐军克洛阳;再次年,又被史思明攻下。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唐军最终收复洛阳。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6年),洛阳忠义兵2万余人会同岳飞大军,大败金兵。攻克洛阳。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洛阳红巾军配合下,内外夹攻,大败元兵,占领洛阳。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李自成指挥数十万大军,在洛阳城下与明军展开激战,进占该城。1944年豫西战役。日军围攻洛阳,国民党军数十万人战败,大部被歼,洛阳城陷落。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全歼洛阳守备部队国民党青年军二〇六师,解放洛阳。

上一篇:马头戍 下一篇:南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