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枇杷叶斑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336页(1996字)

【症状】:

斑点病和角斑病仅为害叶片,灰斑病除为害叶片,还能侵害果实。这三种病害在叶片上往往并发,其症状区别为:

灰斑病 叶片被害,初生褐色圆形的病斑,后呈灰白色,表皮干枯,易与下部组织脱离,多数病斑可愈合成不规则的大病斑。病斑边缘明显,为较狭窄的黑褐色环带,中央灰白色至灰黄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点,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果实被害,产生圆形紫褐色病斑,后明显凹陷,其上亦散生黑色小点。

斑点病 病斑初期为赤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近圆形,沿叶缘发生时则呈半圆形,中央变为灰黄色,外缘仍为赤褐色,紧贴外缘处为灰棕色,多数病斑愈合后成不规则形。后期病斑上亦长有黑色小点,有时排列成轮纹状,这些黑色小点,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灰斑病和斑点病的主要区别是:①病斑大小有明显的差异,前者病斑较大,后者则较小;②前者病斑上着生的黑色小点较粗而疏,后者则较细而密。

角斑病 叶片上初生褐色小点,后扩大以叶脉为界,呈多角形,常多数病斑愈合成不规则形的大病斑。病斑赤褐色,周围往往有黄色晕环,后期病斑中央稍退色,其上长出黑色雾状小粒点,这是病菌的子座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图7-1)。

图7-1 枇杷叶斑病类

1.灰斑病:①病原 2.角斑病:②病原 3.斑点病

【病原】:

三种叶斑病的病原均为一种半知菌亚门真菌。灰斑病:分生孢子盘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纺锤形,大小为24-26微米×8-10微米,由5个细胞组成,中央的3个茶褐色,两端的细胞无色,顶端具有3根纤毛。斑点病: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黑色,埋生于寄主表皮下,有孔口突出表皮外。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为4.8-7。2微米×2.4-3.2微米。角斑病:病菌在产生孢子以前,部分菌丝体集结在寄主表皮下,形成子座,然后长出分生孢子梗。初生分生孢子梗直立,单胞,淡褐色。老熟时先端稍弯曲,颜色变深,有隔膜1-5个。分生孢子无色,鞭状,直或稍弯曲,有隔膜3-8个,每个细胞内含有1-3个油球。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病叶上越冬,翌年3-4月间,越冬后的病菌及新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和借风雨传播,引起初次侵染。在温暖地区,病菌的分生孢子终年不断产生,造成重复侵染。

一般土壤瘠薄,排水条件差,栽培管理不良的果园,发病较重。苗木发病常重于成株,特别在生长不良时更为明显,若果园管理良好,肥料充足,树势健壮的果树则发病较轻。

品种间发病情况也有差异。根据浙江余杭圹栖的报道,灰斑病乌儿品种发病较重,白沙和红种次之,夹脚及夹脚与乌儿的杂交种较抗病。斑点病以白沙品种发病最重,乌儿和红种次之,以夹脚及夹脚与乌儿的杂交种较抗病。角斑病以白沙发病较重,夹脚、红种及夹脚与乌儿的杂交种次之,而乌儿很抗角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在建园时行深沟高畦栽植,并加强整枝修剪,使树冠通风透气,可减轻发病。

(2)增施肥料,促使树势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雨季要做好排水工作,降低地下水位,改善果园环境。

(3)冬季清除落叶,剪除病叶,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菌源。

(4)苗圃或果园,于新叶长出后喷1∶1∶160-200倍波尔多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一般自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喷药,每隔10-15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枇杷常见的叶斑病有灰斑病(Pestalozzia funerea Desm)、斑点病(Phyllosticta eriobotryae Thuem)和角斑病〔Cercospora eriobotryae(Enjoji)Sawada〕。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湖南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区)。发病严重时可造成早期落叶,使植株生长衰弱,影响抽发新梢。灰斑病为害果实,常造成果实腐烂,影响产量较大。

上一篇:7.枇杷灰蝶 下一篇:9.桑天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