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蟋蟀类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328页(1843字)

【形态特征】:

大蟋蟀 为大型蟋蟀,成虫体长40-50毫米,暗褐色或棕褐色,头宽,前胸背板前缘两侧有桃状块斑,色较浅,后足腿节强大。腰部尾须长而稍大,雄虫前翅有明显的皱折,相互摩擦能发音。雌虫前翅多纵脉,无横脉,不能发音。产卵管短于尾须。卵近圆筒形稍弯曲,浅黄色。若虫外形与成虫相似,但体色较淡,翅未全。

中华蟋蟀 雄虫体长约28毫米,背面黑褐色有光泽,腹面黄白色。头部光滑,头顶红褐色。触角比身体长1.5倍以上。前翅网纹复杂,有圆形发音器,在前翅近基部,雌虫色淡,前翅网纹简单,无发音器,产卵管扁长,约等于尾须的1.5倍。卵长圆形,稍弯曲,乳黄色。若虫比成虫略小,黄褐色,触角短,翅芽长达腹部第3节,各腹节的后缘淡黄色(图6-5)。

图6-5 中华蟋蟀

1.雌成虫 2.雄成虫 3.卵

【发生规律】:

大蟋蟀 在广东、广西一年发生1代,以若虫在洞穴中越冬,次年3-5月出土为害,5-6月出现成虫,7月成虫羽化盛期,9月产卵盛期,同时开始出现若虫。卵产于洞穴的底部,常见20-50粒一堆。初孵若虫吃母虫拖回洞中的食物,数天后,才出洞自行找食,并另挖新穴。穴的深度为20-70厘米,穴道曲折。成虫,若虫喜栖息于向阳,具有稀疏杂草的砂壤土旱地。白天潜伏在洞中,夜出为害,以晚上8-9时活动最盛。回洞后,用后足将泥土踢出洞口,因此洞口积有一堆新鲜松土,这是洞穴内有大蟋蟀藏身的标志,根据这一特点辨认它的巢穴。雨天一般不出来活动,雨后初晴或闷热的夜晚出洞活动最多,是毒饵诱杀的最好时机。

中华蟋蟀 在广西一年发生1代,以若虫在石缝以及菠萝和杂草的根际土中越冬,次年春暖后,越冬若虫恢复活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若虫活动盛期,随后渐变为成虫。6月至8月是蟋蟀为害菠萝的严重时期。成虫、若虫白天潜伏在菠萝根际的杂草和土缝中,夜晚活动,如遇闷热天气,活动更为频繁。为害时,菠萝果实被咬成许多1-2厘米大的孔洞,果实不到七成熟时,伤口还可愈合结疤,果实成熟在七成以上的伤口,不易愈合,感染病菌,引起腐烂。伤口还会招致独角仙,蛞蝓,蚂蚁的继续为害,使伤口扩大加深,腐烂更快。园地低洼阴湿,地面铺草软厚,树木杂草丛生的地方,虫口密度大,菠萝受害亦较重。

【防治方法】:

(1)采用毒饵诱杀。用炒香米糠或豆饼,或花生麸2公斤混入90%敌百虫晶体0.2公斤,加适量水即配成毒饵,于傍晚放在大蟋蟀洞口的松土上面或将松土掀开,用手指探得巢孔,把毒饵放入,洞口用土覆盖,蟋蟀取食后即跑出洞口死亡。此法适用于大蟋蟀的防治。

(2)拔去洞口松土,将水灌入洞,灌水时滴入1-2滴煤油效果更大;或用2份煤油与5份草木灰配成油灰粒,把油灰粒施入洞内后,再灌水,效果很好。此法适应于防治大蟋蟀。

(3)清除果园周围杂草,去掉其藏身之地。

(4)从傍晚5时起到晚上12时止,施药毒杀。一般施药一次;害虫多时,每7-10天施药一次,连施2-3次。每亩撒2.5%敌百虫粉剂1.5-2公斤;或亩用90%敌百虫晶体800倍液喷雾。

(5)在菠萝幼果期,于傍晚将毒饵撒在畦间、路边及杂草堆的菠萝园周围蟋蟀出没之处。毒饵配制法:用适量的敌百虫加炒香的米糠或麦麸、花生麸、豆饼、木薯拌匀,然后加清水翻动,至于握能成团后,做成豆粒大小的颗粒备用。每亩撤施毒饵2-3公斤。

为害菠萝的蟋蟀有大蟋蟀(Brachyhrupes portentosusLichtenstein)和中华蟋蟀(Gryllus chinensis Weber),俗称蛐蛐,属直翅目蟋蟀科。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等省(区)。不同菠萝产区发生种类有不同,尤其是中华蟋蟀,为菠萝的重要害虫之一。除咬食果实外,还能招诱独角仙,蛞蝓、蚂蚁等爬入果实的伤口取食,加重为害。同时,被害后的伤口易受病菌感染,致果肉腐烂,变酸发臭。

上一篇:3.菠萝黑腐病 下一篇:5.菠萝粉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