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杧果切叶象甲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91页(1837字)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5毫米,喙长1.5毫米。头和前胸桔黄色。触角棍棒状,基半部为黑褐色,端半部为桔黄色,其上密生细毛。复眼稍突出于头部两侧。鞘翅黄白色,周缘黑色,肩部及端部黑色带较宽,其上具刻点,刻点间生白色毛,鞘翅肩部下伸,肩角呈钝圆状,雌虫比雄虫略大,深褐色,腹部膨大,腹末1-2节露出鞘翅之外。卵长0.7-0.9毫米,椭圆形,淡黄色,具光泽。幼虫体长5-6.5毫米,老熟时黄白色或深灰色,头部褐色。胴部无足,体节多具皱纹,腹部两侧各具一对肉刺。蛹体长3-4毫米,淡黄色,头部有乳头状突起。腹部向内弯曲,末节有肉刺一对(图4-6)。

图4-6 杧果剪叶象甲

1.成虫 2.卵 3.幼虫 4.被害状

【发生规律】:

杧果切叶象甲在云南景东一年发生3-4代;在海南儋县一年发生9代;在广西南宁(广西农科院植保所研究表明),一年发生7代,第七代为局部世代,世代重叠。以预蛹在土中滞育越冬。翌年3月始见越冬代成虫羽化,并在春梢上剪叶为害,并经第1、2代的繁殖后使虫口密度逐渐上升。每年4月份之前,世代不重叠,种群数量不高;到5月下旬至6月中旬杧果抽梢高峰时,亦为第3代成虫的为害盛期,此时树冠下被剪的落叶遍地皆是。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上旬,由于高温、干旱致使杧果夏梢生长细弱梢量低,种群数量有所下降。8月中旬至10月上旬是杧果秋梢盛发期,亦为切叶象甲的第二个为害高峰,主害代为第五、六代。10月份之后,部分虫口越冬,种群数量逐渐下降。在南宁适温条件下,卵期1.5-2天,幼虫期4-5天,预蛹和蛹期11-12天,雌成虫寿命需17-20天,发生1代需要34-39天,而越冬代则长达136-223天。

成虫为狭食性,只取食杧果和扁桃嫩叶,常数头集于一叶取食叶肉,余下透明状表皮,近圆形咬食斑,后扩大连成片。雌虫的取食时间和食量大于雄虫。仅雌虫具剪叶习性。成虫产卵时用喙剪断中脉,有似剪刀剪过一般平形。初孵幼虫在叶片中潜食叶肉,大龄幼虫可食穿叶中脉到另一侧取食。幼虫老熟后即钻出叶片入土作蛹室化蛹,蛹室一般在1-4厘米表土层,成虫羽化后在蛹室内停留2-3天后出土。杧果切叶象甲的种群发育与杧果抽梢物候期之间形成同步关系。当新梢嫩叶长8厘米、宽1.5厘米左右至叶色转淡绿期正适于成虫产卵剪叶,叶色转绿叶形稳定后的叶即不再被害。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严禁到疫区调运种子、果实。如到疫区调运种子,应就地剥种,发现被害种子,及时烧毁及杀死害虫。果实应就地加工或销售,以防止害虫传播和蔓延。

(2)加强栽培管理,保持果园清洁,对防治这几种杧果象甲有一定的效果。及时拾毁杧果园内的落果;并将其集中处理,如挖坑深埋,或倒入水肥池浸泡,不得随地堆放。

(3)清除园内杂草和翻耕土地;冬季整枝修剪;清除枯枝落叶,堵塞树干孔洞,以及害虫产卵期实行果实套袋。

(4)在杧果嫩叶生长期,巡视果园,如发现有切叶象甲为害的植株,每3天收拾一次地上嫩叶,并将之晒干烧毁,可有效地杀死其中幼虫。

(5)化学防治:在幼果期(花谢后一个月至一个半月以内),或每批抽梢出30%左右,梢长至3-5厘米时,应用乐果与敌百虫混合液(1∶1∶1500)喷洒树冠,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用药3-4次。可达保果作用。据试验结果:保梢效果好的药剂有40%氧化乐果乳油25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4000倍液;20%速灭杀丁乳油3000倍液。

杧果切叶象甲又称剪叶象甲,切叶。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以成虫取食嫩叶的上表皮和叶肉,导致叶片枯死,雌虫在嫩叶上产卵后,并将其叶片的近基部处咬断,导致秃梢。为害率一般为50%-60%,为害严重的几乎将整株嫩叶全部咬断,主要为害春梢和秋梢。秋梢受害严重则翌年抽不出花序,或开花座果不良造成减产。幼树受害严重影响杧果树的生长,是杧果主要的害虫之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