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杧果炭疽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77页(1651字)

【症状】:

本病因侵染部位和为害时期不同,可表现以下几种病害症状类型:

(1)嫩叶初发病为黑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扩大后多个小斑愈合成大块枯斑,病斑破裂穿孔,病叶脱落,形成秃枝。成长叶感病后,病斑两面产生黑色小点,病斑圆形或多角形。

(2)嫩枝上,病斑扩大围绕枝条一圈,使病部以上枝条枯死,称为“反枯”。反枯枝条上生黑褐色小点(分生孢子盘)。

(3)在花梗上,病斑初期细小,以后扩大为不定形大斑,使花朵受害后凋萎枯死,称“花疫”。

(4)幼果感病常引起皱缩变黑而脱落。果实近成熟时发病,病斑凹陷,有裂痕,多个病斑愈合成大块斑,天气潮湿,上生朱红色转为黑点病菌。果实成熟期,则在果皮上形成粗糙的小斑和污斑,称“糙果或污果”(图4-1)。

图4-1 杧果炭疽病

1.病叶 2.病幼果 3.病果 4.病原

【病原】:

杧果炭疽病的病原为一种真菌,属半知菌亚门的刺盘孢属和盘长孢属。两种菌的分生孢子盘埋于表皮下后随表皮破裂而外露。分生孢子盘直径49-209微米,刚毛黑褐色,具1-3个分隔,大小为32-38微米×3.2-4.4微米。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大小为11-17微米×4。4-4.9微米。两种病菌的主要区别:盘长孢属无刚毛;刺盘孢属有刺状刚毛。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病部越冬,翌年以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广西每年3-10月为病害的发生时期,在右江河谷地区4月下旬至5月中旬,日平均温度26.5℃,相对湿度75.5%,病害开始趋向严重,5月下旬至6月中旬,日平均温度26.9℃,相对湿度81.5%,是发病高峰期。高温多雨季节病害严重,而湿度起更重要的作用。杧果在嫩梢期、开花期、幼果期,如遇高温高湿条件则病害流行。不同品种,抗病力有明显的差异。泰国象牙杧、云南象牙杧、湛江吕宋杧、象牙杧22号、广西田阳香杧均为较抗病品种;发病率较低的有斯里兰卡811品种,桂热94号、泰国杧504均属易感病品种;印度2号、3号、鹰嘴托、百色的本地杧,海豹品种抗病力较弱,发病率较高。此外,果园荫蔽,光照不足,发病易严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优良品种。

(2)冬季清园,结合修剪,清除病枝、病叶和病果,集中烧毁.减少病菌的侵染来源。

(3)保护新梢,应在新梢萌芽期和抽梢时各喷药一次;保护果实应在盛蕾期、始花期和幼果期各喷一次药;幼苗应在3-5月及9-10月,病害发生时,各喷2-3次药。经过试验,以1∶2∶100的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也可选8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4)收获后的果实,用51℃温水浸果15分钟,可预防炭疽病。

杧果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p。和Gloeosporium mangiferae P.Henn)是杧果的主要病害。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省(区)。炭疽病菌主要侵染叶、花、果和嫩梢,严重时引起梢枯、落花落果。在熟果期发病迅速,为害很大。常造成贮藏运输期中的严重损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