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杧果白粉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79页(1337字)

【症状】:

本病主要为害花序、幼果和嫩叶。在感病部位出现分散的白色霉粉状小斑块,以后小斑块扩大和联合,形成一层白色霉粉层。霉层下的病组织变褐色。较感病品种的花和花柄受害后停止生长,不能开花,2-3天后脱落。在嫩叶上,多半是叶背先感病。霉粉常发生在中肋区,以致病叶卷缩扭曲。幼果感病后在表面病斑布满霉粉,病果通常长到豌豆大小时脱落,发病轻的果实继续生长,粉未脱落后果皮带紫褐色,有时病部表皮龟裂而形成木栓组织。成熟果感病后发生不定形斑块。

【病原】:

杧果白粉病的病原为一种真菌,属半知菌亚门。病部上的白色粉状物即病原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菌丝表生,以吸器伸入寄主表皮组织吸取营养。分生孢子梗直立,单生,顶端可连续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串生,卵圆形,无色透明,大小为33-43微米×18-22微米。

【发病规律】:

本病菌以菌丝体在较老叶片及枝条上越冬。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新抽发的嫩梢、叶和花序、幼果上萌发芽管。芽管发展为菌丝,生长在寄主表皮上,然后菌丝再产生分生孢子而进行重复侵染。

以每年2-4月病害易发生流行。花期白粉病的发生对天气湿度要求不严格,但在低温高湿的条件下则更有利花期白粉病的发生。日平均气温13.1℃,大气湿度78.8%,发病率72.2%;平均气温21.5℃时,其发病率则略有下降。杧果不同品种对感白粉病差异很大。在广西右江地区现有品种中,印度杧901,象牙杧22号,桂热9号、桂热94号较抗病;泰国杧504、海豹、本地杧、斯里兰卡811、田阳香杧较感病。

【防治方法】:

(1)新发展杧果地区,应选用抗病的优良品种。

(2)冬季清园,剪除病梢病叶,清除园内杂草和枯枝落叶,对防治本病是一种有效的重要措施。

(3)药剂防治。由于杧果花期白粉病具有潜伏期短来势迅猛的特点,再加杧果花期延续特长,在防治上适当增加次数。应掌握在新梢期、盛蕾期、始花期和幼果期各喷药一饮才能达到防治目的。药剂可选用:通过250-320筛目的硫磺粉喷撤在树冠上,每亩喷0.8-1公斤;石硫合剂春秋季喷0.4-0.5波美度、夏季喷0.2-0.3波美度、冬季喷0.8波美度;或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用1∶2∶100波尔多液。经试验:花期防治白粉病以甲基托布津防治较为稳定。

杧果白粉病(Oidium mangiferae Berthet)主要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病菌侵染杧果的幼嫩梢叶、花序和幼果,最后造成脱落,严重影响果实产量。广西的右江河谷地区而以花期受害最大,一般损失14%-15%,严重时可导致失收,是右江河谷地区杧果的主要病害。

上一篇:11.蒂蛀虫 下一篇:4.杧果疮痂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