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东亚飞蝗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19页(1190字)

【形态特征】:

成虫 雌虫体长39.5-51.2毫米,雄虫33.5-41.5毫米,绿色或黄褐色。触角丝状,淡黄色,刚超过前胸背板后缘;复眼的前下方和前胸背板中隆线的两侧常具暗色条纹;前翅常超过后足胫节中部,褐色,暗色斑纹明显;后翅短于前翅,无色或淡黄色,透明;后足腿节上侧上隆线细齿明显,胫节桔红色,沿外缘具刺10或11个;胸部腹面具较长而密的细绒毛;腹部第1节背板鼓膜器的鼓膜片几乎覆盖了鼓膜孔的一半。

卵和卵囊 卵长圆筒形,长约6.5毫米,宽约1.6毫米,深黄色。卵囊长约53-67毫米、中部略弯曲,每个卵囊内含卵约65粒,卵在囊内横行排列整齐。

若虫 又叫蝗蝻或跳蝻,体草绿色,初孵时体长4.9-10.5毫米,形态特征极似成虫,但随龄期增加,体长、触角节数及翅芽等发生变化,到3龄时翅芽才明显。

【发生规律】:

湖南隆回每年发生2代,以卵在土中越冬。一般于5月上、中旬孵化出第1代蝗蝻(夏蝻),6月中、下旬羽化为夏蝗,若虫期35-40天,成虫产卵前期15-20天,7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卵期15-20天。第2代蝗蝻(秋蝻)多出现在7月下旬,8月下旬-9月上旬羽化出秋蝗,15-20天后交尾产卵。若虫期共5龄。

成虫常产卵在4-6厘米深的表土层中,长有杂草、土壤疏松的土沟,田梗和树蔸等处较多。夏蝗每雌产卵4或5块,秋蝗3或4块。产卵时雌虫腹部伸长,弯曲插入土内排出白色胶质物做成卵囊,再将卵产于其中。

【防治方法】:

(1)翻控灭卵 结合冬春积肥,清除田埂、土沟、柑桔园及周围的杂草,摧毁卵囊,减少越冬卵。

(2)捕杀若虫 蝗蝻孵化盛期,于早晨露水未干前,人工捕杀或饲放鸭啄食。

(3)药剂防治 当每平方米有蝗蝻0.5头以上时即可药剂防治,采用5%拉松粉剂、2%杀螟松粉剂或5%杀虫畏粉剂喷粉,每亩2-4公斤;或50%甲胺磷乳油600-8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喷雾于地面。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俗称蚱蜢、蚂蚱等,属直翅目蝗科,成虫和若虫是杂食性害虫,为害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植物,如水稻、玉米、高粱、麦类、芦苇、稗草,为害柑桔时可将全树叶片吃光,甚至啃食主枝和分枝的皮层,引起树皮破裂、腐烂和流胶,以致枝干枯死,分布于我国中部和南部大部分省(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