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嘴壶夜蛾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196页(1626字)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6-21毫米,翅展36-40毫米,体褐色。头部红褐色,下唇须鸟嘴形;前翅棕褐色,外缘中部突出成角状,在角的内侧有1个三角形红褐色纹,后缘中部内陷,翅尖至后缘有深色斜“h”形纹,肾形纹隐约可见;后翅褐灰色,端部和翅脉黑色。

卵 扁圆形。高0.68毫米,径约0.75毫米,乳黄色,以后出现棕红色花纹,卵壳上有较密的纵走条纹。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30-52毫米,漆黑色,各体节背面两侧在黄色斑纹处,间有大小数目不等的白色或橙红色斑,这些色斑排成纵带。第1对腹足较小,行动呈尺蠖状。幼龄幼虫身体浅灰,无斑纹,在成长过程中体色变深,斑纹显现清晰。

蛹 体长18-20毫米,红褐色。腹部第5-7节背面与腹面前缘有一列深刻点,第2腹节气门周围的刻点排列较密,颜色较深;腹末钝形,每侧各有1对角状突起(图1-63)。蛹外常有叶片包着。

图1-63 吸果夜蛾

1.枯叶夜蛾 2.嘴壶夜蛾 3.鸟嘴壶夜蛾 4.为害状

【发生规律】:

嘴壶夜蛾在浙江每年发生4代,广东5-6代,世代重叠,以蛹或老熟幼虫越冬。在广州地区整年都有幼虫发生,以9-10月发生最多,无真正越冬期,遇到暖和天气,幼虫又出来活动取食。在浙江第1代发生在5月中旬-7月下旬;第2代7月上旬-9月上旬;第3代8月中旬-10月上旬;第4代9月下旬-次年春季,5-11月均可发现成虫,8-11月在柑桔上食健果,9-10月下旬为害最烈。在23-29℃下饲养观察,卵期3天;幼虫期19-23天,共6龄;蛹期14天;成虫寿命12.9天,产卵前期3天,一世代历期39-55天。

成虫白天分散于杂草、间作物或树干等处栖息,傍晚开始活动、趋光性弱,趋化性强,喜食芳香带甜味的物质。吸食果汁、花露、交尾、产卵等活动都在夜间进行。在柑桔成熟期,一般夜间22时前活动最盛,虫口多,闷热、无风的夜晚,蛾量大。每雌产卵250-500粒,平均产卵9次,卵散产于木防己或粉防己尖端嫩叶的背面或嫩茎上。1、2龄幼虫常隐藏在叶背面取食,残留表皮,3龄以后蚕食叶片,5、6龄进入暴食期。老熟幼虫吐丝将时片、土粒等卷成筒状,蛰伏其中,在树干基部、杂草丛内或表土层中化蛹。一般近山林或盛长灌木杂草的果园,虫多、受害重;早熟的温州蜜柑等品种较晚熟品种受害重,薄皮橙类较厚皮橙类和红桔受害重。

【防治方法】:

(1)果园规划与设置 在山区建立果园时要尽可能连片种植,切忌过于分散,以减少受害。并栽植丰产、优质而又能避过吸果夜蛾为害高峰的品种,如夏橙或晚熟品种,切忌不同成熟期的品种混栽。

(2)消灭吸果夜蛾于野生寄主上 在9月份前铲除幼虫寄主木防己和粉防己,或在这些植物上喷农药杀死幼虫,或人工种植这些幼虫寄主植物,引诱成虫产卵,药杀幼虫,选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5000倍液喷雾。

(3)灯光驱蛾 在吸果夜蛾为害严重的果园,柑桔生长后期,每亩果园安置1或2支40瓦的黄色荧光灯,置于树冠1-2米之上,灯距为10-15米,于黄昏后开灯,黎明前关灯,有阻止成虫为害的效果。

嘴壶夜蛾(Oraesia emarginata Fabricius)又叫桃黄褐夜蛾,成虫吸食多种果实的汁液,分布江苏、浙江、江西四川、广西、广东和台湾等省(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