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拟小黄卷叶蛾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164页(2239字)

【形态特征】:

成虫 雌虫体长8毫米,翅展18毫米,雄虫体型略小,休息时前翅置于背方呈钟罩形。雌虫前缘近基角1/4处有1条较细、不甚明显的褐色纹达后缘1/3处;又在前缘近基角1/3处有较粗而浓黑褐色斜纹横向后缘中后方,在斜纹2/3处有褐色纹直达臀角附近,常常2条斜纹合在一起,分界不明显;在顶角有浓黑褐色近三角形的斑点。雄虫前翅后缘近基角处有宽阔的近方形黑褐色纹,两翅合拢时形成六角形斑点。前翅翅脉R4与R5共柄长,柄长超过翅尖之半。下唇须向前伸。

卵和卵块 卵长0.8-0.85毫米,宽0.55-0.65毫米,椭圆形。卵粒鳞状排列,卵块椭圆形,覆盖胶质薄膜,初产时淡黄色;渐变为深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11-18毫米,淡黄绿色。头部除第一龄黑色外,其余各龄幼虫均黄色;前胸背板淡黄色,3对胸足淡黄褐色;腹足趾钩环形单行3序;具臀栉;气门近圆形,前胸与第8腹节的气门约等大,其余气门较小。

蛹 体长8-9毫米,体宽1.8-2.3毫米,雄蛹略小,黄褐色。蛹背面自第2腹节后缘有1排小的钩状刺突,第3-7腹节的前、后缘各有钩状突1排,近前缘1排较大;中胸背面有舌状突伸入后胸;第10腹节末端具8根卷丝状钩刺,中央4根较长,两侧两根1长1短(图1-51)。

图1-51 拟小黄卷叶蛾

1.成虫 2卵 3.幼虫 4.蛹 5.被害状

【发生规律】:

拟小黄卷叶蛾在福州每年发生7代,重庆8代,广州8-9代,田间世代重叠现象明显,越冬虫态有幼虫、蛹和成虫,但以幼虫较多,常在柑桔苗圃内吐丝将3-5片叶缀合成包,或在结果树的叶包中、潜叶蛾为害的卷叶中、苗圃附近杂草中过冬。无真正越冬现象,在4℃以下才停止进食,失去急剧向后跳动及吐丝下垂的能力。幼虫历期越冬代长达50天(平均温度13.8℃),其余各代14-25天;蛹历期越冬代27天,其余代5-7天;成虫寿命最长30天,一般6-7天;卵期5-6天。

翌年3月初旬老熟幼虫化蛹,中旬羽化为成虫,成虫喜食糖醋及发酵物,但不取食补充营养物也能正常交尾产卵,趋光性不强。雌虫多产卵在叶的正面,少产在叶的背面,每雌产卵1-7块,一般2或3块,每卵块有卵3-152粒,平均53.6-63.9粒。3月中、下旬卵开始孵化,4月中、下旬幼虫开始蛀果为害,4-5月为害幼果最烈,横径与纵径约为15×19.5毫米的幼果受害重,出现大量落果,而被幼虫蛀食尚未脱落的果实也不能长大。幼虫常吐丝将果实及数叶片缀合在一起,于其中取食,幼虫有时钻入果内,或藏身于果柄宿萼片下,使果柄松弛,幼果易于脱落坠地。被害幼果变黄将要脱落前或未变黄前幼虫又转移至他果为害,一头幼虫一生可蛀果几个至几十个。在柑桔开花期幼虫亦钻蛀花蕾,或吐丝将数个花蕾缀合在一起,藏身其中为害,使桔花不能开放。5-8月幼虫为害嫩叶、幼芽,将3-5片叶缀合或将1片叶折合,潜藏其中,咬成缺刻或穿孔。9月又转至果实上为害。幼虫活泼,受到惊扰常向后急剧跃动,悬丝下垂,坠地幼虫躲藏在土壤中或转食地面作物(豆类)或杂草,幼虫脱皮3-5次,一般5龄。

【防治方法】:

(1)冬季清园 修剪病虫枝,扫除地下枯枝落叶,铲除园内园边杂草,消灭在落叶和杂草中的幼虫和蛹,减少越冬虫口基数。

(2)摘除卵块,捕捉幼虫 在4月中、下旬摘除叶面的卵块,振动树冠捕捉幼虫,清除受害果和落果,防止幼虫转果为害或迁至落叶上化蛹。

(3)生物防治 在4-5月和9月幼虫蛀果盛期前,虫口密度达到每株10头以上时,可用Bt乳剂800倍液或100亿/克的青虫菌1000倍液进行防治。也可在卷叶蛾产卵前期释放松毛虫赤眼蜂,进行防治,但放蜂前后3天不能施用化学农药。

(4)药剂防治 在谢花后和幼果期虫口密度大时或夏、秋梢抽发期及时喷药1或2次。使用农药如:90%敌百虫800-10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2.5%溴氢菊酯乳油5000倍液、20%中西除虫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0%灭扫利乳油3000倍液。

(5)合理配置园内园边寄主植物 在卷叶蛾为害严重的果园内及其附近,不宜种植豆类及其它寄主植物,如紫穗槐、屎豆和印度豇豆等绿肥作物,否则会加剧幼虫为害。

拟小黄卷叶蛾(Adoxophyes cyrtosema Meyrick)又名柑桔褐带卷蛾,幼虫每年4-5月为害幼果,引起大量落果,开花期亦蛀食花蕾,5-8月转而缀嫩叶为害,9月又为害果实,引致第二次落果,常造成大的损失。幼虫食性杂,寄主植物有芸香科、无患子科、酢浆草科、菊科、茶科、桑科、豆科、蔷薇科等12科的33种植物,是柑桔果实的重要害虫,也为害荔枝眼果实。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湖南四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