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柑桔灰象虫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155页(2071字)

【形态特征】:

成虫 雌虫体长9.5-12.5毫米,体宽3.7-5.5毫米,雄虫体型略小;体褐色,表面密被淡褐色与灰白色鳞片,头部和前胸背板中央具亮漆黑色纵纹,鞘翅基部灰白色,中部横列1条灰白色纹。头部中央具1条凹沟,两侧各有1条浅沟;触角膝状,末端膨大。前胸背板密布瘤突,黑色纵纹中央具纵沟。鞘翅有10条刻点列,构成的纵纹,无后翅。前足胫节内侧具8或9个齿突、中足胫节端半部内侧约有3个齿突。

卵 长1.1-1.4毫米,扁、长筒形,乳白色,孵化前变为紫灰色。卵粒被粘结成单层不规则卵块并附着于两片叶之间。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11-13毫米,乳白色或淡黄色,头部黄褐色。头盖缝的中干明显凹陷。腹部末节背腹面均有3个明显的骨化区,背面中区部分略呈心脏形,着生3对刺毛,两侧区各有1根刚毛;腹面两侧骨化区之间,位于肛门腹方的1块骨片较小,近圆形,其后缘有刚毛4根。

蛹 体长7.5-12毫米,淡黄色。喙状的头部弯向胸前,上颚钳状。前胸背板隆起;中胸后缘微凹,背面有6对短小毛突。腹部背面各节横列6对刚毛,末端有黑褐色刺1对(图1-49)。

图1-49 柑桔灰象虫

1.成虫 2.卵 3.幼虫 4.蛹

【发生规律】:

福建福州和闽侯一年完成1代,少数两年完成一代,以成虫和幼虫越冬。越冬成虫于3月底-4月初陆续出土,4月中旬开始产卵一直持续到7月。4月下旬至7月中旬孵出的幼虫于。月底-10月底陆续化蛹,10月底开始羽化,当年成虫留在蛹室内越冬;7月下旬以后孵出的幼虫,当年以3-4龄幼虫于10月下旬做室越冬,至第二年春开始活动,9月中旬开始化蛹,10月中旬-11月羽化、越冬,到第三年成虫才出土活动。出土后成虫活动期平均雄虫152.3天,雌虫132.3天。卵期气温22℃11- 12天;24-25℃7-9天;28-32℃为5-6天。幼虫期88-157天或372-400天6或7龄。预蛹期7-10天,蛹期约22天。

成虫出土后爬上树梢食害春梢嫩叶,具假死性,受惊后即坠落到地面,当气温8-13℃时常3-5头躲藏于卷叶内或花穗间不食不动,气温升高后便在树冠上取食,交尾产卵,7-8月气候酷热时多在叶背栖息。4-8月均见为害,4月中旬-5月初食量最大,严重为害新梢,幼果和花,每头成虫1日食量26-30平方毫米,4月底春梢老化后即转害幼果,果径5-9毫米时受害最重,日咬伤幼果9-15个。

4月中旬是出现盛期,成虫出土后9-12天开始交尾,一生可交尾数次,交尾后3-4天雌虫在叶片茂密处以足夹抱重叠的叶片,将产卵器伸入两叶的合缝间产卵,并分泌粘液使上、下两叶与卵块相互粘合。每卵块有卵41-50粒,雌虫可产31-75个卵块,5-7月产卵最多。5月中、下旬幼虫孵化盛期,幼虫孵出后即从叶上掉下钻入土中,在10-50厘米的土层中食植物幼根和腐殖质,在10-45厘米的土层中化蛹,蛹室椭圆形。

【防治方法】:

(1)树干涂粘胶 在3、4月成虫大量上树前,于树干上包扎或涂抹胶环,阻止成虫上树,并逐日清除胶环上的虫体,集中消毁,但须注意当胶环失去粘性时应及时更换或涂抹。粘胶用蓖麻油或桐油2公斤,松香粉3公斤,黄蜡0.05公斤。先将油加热到约120℃时,缓缓加入松香粉,搅拌至完全溶化,但温度不得超过130℃,最后加入黄蜡,完全溶化后冷却即成。

(2)人工捕杀成虫 在大量出现期(勿在开花、幼果期进行),树下铺塑料薄膜,振动树枝,搜集坠落的成虫并消毁。连续两次可基本上消除为害。

(3)药杀成虫 成虫盛期用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或40%水胺硫磷乳油1500倍液喷树冠。

(4)冬季深翻园土 可杀死部分越冬成虫和幼虫

柑桔灰象虫(Sympiezomia citri Chao)又名柑桔灰象、灰鳞象甲、泥翅象甲,成虫俗名葫芦虫、桔、尖嘴龟,食性杂,除为害柑桔类植物外,尚能为害桃、枣、眼、桑、棉、野苎麻、豆类、茉莉及杂草。成虫常群集食害柑桔春梢、夏梢嫩叶和幼果,使叶片残缺不全,幼果表面凹陷,缺刻,或食尽幼果仅留果蒂,或引起落果。若受害幼果能长大成熟,成虫啮食的疤痕也影响果实的外观。分布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西和广东等省(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