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黑刺粉虱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106页(1932字)

【形态特征】:

成虫 橙黄色,薄敷白粉;前翅紫褐色,有7个不规则白斑;后翅小,淡紫褐色。体长0.96-1.3毫米。雄虫体较小。

卵 长椭圆形,弯曲,长约0.25毫米。顶端较尖,基部钝圆,基部有一小柄,直立,附着在叶上。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色,将孵化时为紫黑色。

幼虫 共3龄,初孵幼虫长0.27-0.3毫米,淡黄色,椭圆形,以后变黑色,周围分泌白色蜡质物。2龄幼虫黄黑色,雌虫长0.39-0.43毫米。3龄幼虫深黑色,体长近0.7毫米。周围白蜡增多。

蛹 长椭圆形,黑色有光泽,边缘锯齿状,周围有较宽的白色蜡边,背面显着隆起,刺毛胸部9对,腹部10对,两侧边缘雌蛹11对,雄蛹10对(图1-34)。

图1-34 黑刺粉虱

1.成虫 2.蛹壳 3.卵 4.被害状

【发生规律】:

四川一年发生4-5代,湖南浙江安徽福建一年发生4代,以2-3龄幼虫在叶背越冬。在重庆越冬幼虫于3月上旬至4月上旬化蛹,3月下旬至4月上旬大量羽化为成虫,随后产卵。各代1、2龄幼虫盛发期为5月至6月、6月下旬至7月中旬、8月上旬至9月上旬、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

黑刺粉虱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30℃,有效积温为234.57日度,平均温度22℃时卵期15天左右,平均温度21℃时幼虫期23天,平均温度24℃时,蛹期约13天,在气温21-24℃情况下,成虫寿命6-7天。

黑刺粉虱完成一个世代所需时间,在重庆第一代4月中旬至6月中旬,需53天;第二代6月下旬至7月下旬,需46天;第三代7月下旬至9月下旬,为34天;第四代于8月下旬至10月下旬,为54天;第五代9月上旬至翌年4月中旬,需208天。

成虫喜欢荫蔽的环境,日间常在树冠内幼嫩的枝叶上果林间活动,羽化后便可交尾产卵,每雌产卵数十粒至百多粒,多产在叶背,散生或密集成圆弧形。卵的孵化率约80%。幼虫孵化后在卵壳上停留1-2分钟,然后在卵壳附近作短距离爬行吸食。蜕皮后将皮留在体背上,以后每蜕一次皮均将上一次蜕的皮往上推而留于体背上。一生共蜕皮3次,2-3龄幼虫固定为害,严重时排泄物增多,煤烟病严重。果园栽植过密、生长旺盛、土质肥沃、株间交接,荫蔽潮湿适于此虫活动,受害严重。

天敌 黑刺粉虱的天敌有红点唇瓢虫,草蛉、粉虱细蜂,斯氏寡节小蜂、黄色跳小蜂、后三者寄生黑刺粉虱1、2龄幼虫体内,其中粉虱细蜂(Amitus kerperidum Silv.)在四川柑桔区平均寄生率80%以上,如不是人为干扰其种群数量,则可将黑刺粉虱控制在受害允许水平以下。

【防治方法】:

(1)害虫发生初期或喷药防治前,剪除密集的虫害枝,使果园通风透光,及时中耕、施肥、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虫能力。

(2)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是各代1、2龄幼虫盛发期,狠抓第一代。重庆地区在5月上中旬施药。可选用40%氧乐果乳油、50%拉硫磷(马拉松)乳油、50%杀螟松乳油、25%亚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500-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25%喹硫磷(喹恶磷)乳油1000倍液;20%双甲脒(螨克)乳油1500倍液;25%扑虱灵粉剂2000-3000倍液。

(3)在黑刺粉虱1龄幼虫期引移释放刺粉虱细蜂或斯氏蚜小蜂成蜂,放蜂点严禁施药,对黑刺粉虱有很好控制作用。

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ance)又名刺粉虱。是粉虱类中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一种。寄主有柑桔、茶、苹果、梨、枇杷等多种植物。国内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湖北、安徽、台湾等省区。主要为害当年生春梢,夏梢和早秋梢。以幼虫聚集叶片背面吮吸汁液,叶被害处黄化,其排泄物能诱发煤烟病,使柑桔树枝叶发黑,枯死脱落,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发育,降低产量。

上一篇:38.柑桔地粉蚧 下一篇:(八)粉虱类害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