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堆蜡粉蚧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101页(1326字)

【形态特征】:

雌成虫 体长椭圆形,紫酱色,体长约2.5毫米。触角及足暗草黄色,触角7节。全身被覆较厚的白色蜡粉,每一体节的背面分成4堆,由前至后形成4行;体边缘蜡丝粗短,体末1对蜡丝显着突出。体末有角刺1对,肛环正常,有肛刺毛。

雄成虫 体长约1毫米,紫酱色,前翅1对,半透明,腹末有白色蜡质长尾刺1对。

卵 长约0.3毫米,椭圆形,淡黄色,藏于白色而略带淡黄色的蜡质绵状卵囊中。

若虫 紫色,外形似雌成虫。但初孵若虫无蜡质粉堆,固定取食后,体背及体周缘开始分泌白色粉状蜡质物,逐渐增厚。

雄蛹 外形和雄成虫相似,但触角、足及翅未伸展(图1-31)。

图1-31 堆蜡粉蚧

1.雄成虫 2.雌成虫(左边为背面观,右边腹面观) 3.卵 4.若虫 5.果实被害状

【发生规律】:

在广州一年发生5-6代,是粉蚧类中发生数量最多,为害最严重的一种。以成、若虫在树干、枝条裂缝和卷叶、蚂蚁和蜘蛛巢内等处越冬。2月初越冬成、若虫开始活动,主要为害春梢枝条,这时数量不多。3月下旬,第一代卵囊已形成,卵也相继孵化。各代若虫发生盛期是:第一代4月上旬,第二代5月中旬,第三代7月中旬,第四代9月上旬,第五代10月上旬,第六代11月中旬。一年中以4、5月和10-11月虫口密度最大,为害最重。该虫雄虫数量很少,基本上行孤雌生殖。雌虫产卵于白色蜡质绵状卵囊中,为200-500多粒。若虫孵出后经3次蜕皮成雌成虫,雄虫需经4次蜕皮羽化为成虫。成若虫常聚集在嫩梢、果柄和果蒂、叶柄、小枝上为害。嫩梢受害后枝叶扭曲,新梢停止抽发,且诱发煤烟病,树势衰弱,果实被害呈畸形肿瘤,易于脱落。

天敌,天敌种类较多,主要有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montrouzieri Mulsant)、台湾小瓢虫、二星姬瓢虫和一种草蛉,它们对堆蜡粉蚧种群起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作用。其中以孟氏隐唇瓢虫最重要。

【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掌握在4月上旬第一代若虫高峰期施药,采用挑治或点片施药,以节约防治费用同时也可保护天敌。慎重使用含铜杀菌剂,以防杀灭堆蜡粉蚧的寄生菌。使用药剂参见其它介壳虫部分。

堆蜡粉蚧〔Nipaecoccus vastator(Maskell)〕又名桔鳞粉蚧。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南湖北湖南陕西江西浙江河北山东四川等省(区)。寄主植物主要有柑桔、眼、咖啡、茶、桑等植物。为害柑桔嫩梢及幼果。新梢受害后,幼芽扭曲,不能正常抽发,枯梢、影响树势。果实受害表现畸形,黄化脱落,影响产量和果实品质。

上一篇:27.矢尖蚧 下一篇:39.柑桔根粉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