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糠片蚧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83页(2290字)

【形态特征】:

雌成虫 介壳为长圆形,灰白色或灰褐色,中部稍隆起,周围边缘略倾斜,颜色较淡,其形状和颜色酷似糠壳而得名。长1.5-2毫米,蜕皮壳(壳点)位于前端,偏于一方,暗黄褐色。虫体略呈椭圆形,体长0.8毫米,紫红色。臀板淡黄色,边缘有臀叶4对,第一至三对发达,第四对成尖角状突出。圆柱形背管腺粗短,有阴门周腺4群,肛门在臀板的背面和腹面的生殖孔位置相对应。

雄成虫 介壳细长,长约1.28毫米,灰白色,前端着生淡黄褐色壳点,两侧平行。虫体紫色,具触角和翅各1对,足3对,交尾器针状特别长。

卵 椭圆形,长约0.3毫米,淡紫色。

幼蚧 初孵时体紫色,椭圆形,眼黑褐色,触角和脚均短,触角端节有3根长毛,体长0.2毫米,宽0.15毫米。固定后足和触角缩短。

雄蛹 约呈长方形,紫色,体长0.55毫米,宽约0.25毫米,腹末有1对尾毛(图1-24)。

图1-24 糠片蚧

1.雌成虫蚧壳 2.雌成虫 3.雄成虫 4.卵 5.初孵幼蚧 6.雄蛹蚧壳 7.雄蛹 8.被害枝梢 9.被害果

【发生规律】:

重庆一年发生3-4代,各代盛期分别是5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和11月上、中旬,产卵期长。世代重叠现象非常严重。从周年发生情况来看,雌成蚧和幼蚧主要发生在7-12月,9-10月雌成蚧密度最大。7-11月幼蚧密度始终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而不依雌成蚧密度的增减而变化。夏秋季幼蚧由于没有介壳保护,死亡率相当高。雌成蚧周年可产卵,四季都有幼蚧孵出,但均以雌成蚧居多。从糠片蚧在叶片上的分布看,叶面占63%,叶背占37%,叶面多于叶背。湖南株州、长沙一年发生3代,第一代若虫在5月上中旬发生,第二代若虫发生于7月上中旬,第三代若虫发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

糠片蚧以产卵雌成虫和未产卵雌成虫在枝叶上越冬,卵产于介壳下,若虫孵化后从介壳下爬出,爬行缓慢,经1-2小时选择适当位置固定,分泌白色绵状蜡质覆盖虫体。雌虫蜕皮两次变为成虫,雄虫经两次蜕皮变为前蛹,再经蛹期羽化为成虫,雄成虫飞翔力弱,与雌成虫交尾后即死亡。

糠片蚧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6.78℃,有效积温为102.2日度。自然温度17.7-27.7℃下完成一代需62.6-64.8天。28℃恒温完成一代需41.5天,其中一龄幼蚧历期9.5天,二龄12。1天,产卵前期15天,产卵期可达50余天,卵历期4.8天。每雌平均产卵55.5粒。

糠片蚧室内饲养雌雄性比接近1∶1,田间雄蚧比雌蚧少得多,雄蚧只占雌蚧总数的0.77%-35.9%,雄蚧增减与雌蚧密度成正比。

糠片蚧第一代主害枝叶,第二代开始向果实上迁移为害。该蚧喜欢寄生在荫蔽或光线不足的枝叶上,因此在温暖、潮湿、光照不足,管理粗放的桔园受害较重,同一树内,上中下层受害依次加重。

在自然条件下,糠片蚧受到多种天敌的制约。已发现的天敌有桔长缨蚜小蜂、云南普乐蚜小蜂、梨圆蚧黄蚜小蜂、榄片蚧黄蚜小蜂和双斑唇瓢虫等。糠片蚧寄生蜂的寄生现象只见雌成蚧,其寄生率随雌成蚧密度的增减而增减,相关性极显着。9-10月寄生率最高,分别为25.3%和26.3%,似有利用前途。

糠片蚧雌虫终生无翅,只能靠风雨、苗木运输进行传播。因此,在田间发生极不均一,往往是点片成灾,在防治上可采取挑治的办法。

【防治方法】:

糠片蚧幼蚧高峰期在7-11月,化学防治应在6月虫口密度开始上升时进行。这样可降低以后各代的虫口密度,雌成虫发生高峰期为8-10月,且第二代就开始迁移果上为害,防治必须在上果前。因此防治适期应为6-7月上、中旬。主要药剂:冬季用松脂合剂8-10倍液;40%杀扑磷(速扑杀)乳油1000倍液或用杀扑磷1000-3000倍液与95%机油乳剂100倍液混用;40%氧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与机油乳剂100倍液混用;40%毒死蜱(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与机油乳剂200倍液混用;20%氰戊菊酯3000-5000倍液与100倍机油乳剂混用防治雌成虫效果极佳。此外,还可采取农业防治措施,修剪时剪除虫害严重的内膛枝、干枯枝、郁闭枝,改善树体的通风透光条件,同时对于带虫苗木移栽前可用药剂处理,降低虫口密度。

糠片蚧(Parlatoria pergendii Comstock)又名灰点蚧、圆点蚧。分布于全国各柑桔产区及山东河北山西辽宁(辽南的局部地方)等省。寄主植物有柑桔、苹果、梨、柿、樱桃、梅、葡萄等果树,还可为害榅桲、无花果、蔷薇、山茶、樟、月桂和茉莉等植物。为害寄主的枝叶和果实,诱发煤烟病,严重时枝枯叶落,影响树势和产量,降低果实的商品价值。

上一篇:30.褐圆蚧 下一篇:31.红圆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