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柑桔裂皮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42页(2682字)

【症状】:

本病可侵染柑桔类植物的许多种和品种。症状反应有很大差异。其中大多数砧木品种如酸桔、红桔、甜橙、粗柠檬等均无可见症状,即隐症带毒。以枳、枳橙和檬作砧的柑桔植株则症状明显、受害严重。一般表现为砧木部树皮开裂,在树皮块下可有少量的胶(图1-11),树冠生长受抑制。有时只表现裂皮而树冠并不显着矮化,也有时为树冠矮化而没有明显的裂皮病症状。砧木部树皮开裂的速度和范围,受裂皮病毒株系强弱和寄主所处环境条件的影响。有时病斑发展缓慢,几年之内仅限于砧木的一部分,但在有些情况下树皮开裂发展很快,遍及整个砧木。病重的植株,地上部除表现矮化外,还出现小枝枯死、新梢少而弱、枝叶稀疏、有的叶片呈缺锌状、春季开花多、落花落果严重等情况。病株很少死亡,但因树势衰退、结果量少甚至不结果而失去经济价值。带病苗木在苗期无症状表现。田间植株出现树皮开裂所需的时间一般是在定植后4-8年。在人为控制条件下,于敏感砧木上接种病芽后1年或半年即出现树皮开裂现象。枳砧病株如症状出现较早,则往往砧穗部粗细无明显差异;如发病较晚,则仍呈现枳砧植株砧粗穗细的特点。

图1-11 柑桔裂皮病症状

在指示植物伊特洛格香橼亚利桑那861品系上,该病症状是新叶的中脉抽缩,且表面略呈木栓化,而向叶背卷曲。有些毒系感染的叶片,仅在中脉的某处呈现陡弯,叶折向后,而无卷曲现象出现。有时叶形正常,病株不抽新梢,而在成熟叶片背面的两侧出现“黑脉”,呈网状或散生的短条状。也有叶卷曲和叶背侧脉发黑兼有的情况。

【病原】:

本病的病原最初被认为是病毒,至70年代初研究明确是类病毒.(viroid)。它是一种没有蛋白外壳的游离的低分子核酸。对各种化学和物理因子的作用有高度的稳定性,一些常规的消毒液如95%的酒精、10%的硼砂液或来苏尔等对它无效或效果不佳。病穗在50℃热水中浸泡10小时其中病原仍有活力。在室温条件下,刀刃上的病原在3个月之内仍有较强的侵染力。有的活力可保持1年以上。

【发病规律】:

裂皮病主要发生于芸香科植物。病原可能存在于许多耐病寄主中。但只有当这些带毒接穗嫁接在对裂皮病敏感的砧木品种上时,病状才明显可见。

敏感的砧木品种除枳外还有多种枳橙、兰普来檬和某些品种的甜来檬、甜柠檬和古巴柚。某些被认为较耐病的砧木,可以发生细微的症状。例如:将感染裂皮病的柠檬嫁接于甜橙、葡萄柚或酸橙砧木上,可测得其树冠有矮化的倾向。以带病的华盛顿脐橙接在印度酸桔或甜橙砧上,则表现某种程度的矮化而不出现裂皮。以甜橙作砧木的植株,带病树结果少于健树。

此外,裂皮病原还可侵染菊科和茄科的一些种。其中主要的有菊科的爪哇三七、百日草,茄科的番茄、矮牵等。

病原随苗木和接穗作较远距离的传播,并可通过嫁接或修剪用的工具机械传播,即沾有病树汁液的刀剪或手如与健树韧皮部组织接触,可以传病。种子不传病。至今尚未发现媒介昆虫。已经试验证明,蚜虫、叶蝉、木虱和粉虱均不传播本病。

【防治方法】:

由于裂皮病原的耐热性较强,能使病毒钝化的热处理方法均无效。采用实生繁殖的方法虽可获得无毒植株,但童期长、结果迟、品种性状不稳定,故不宜采用。

(1)母树用伊特洛格香橼亚利桑那861品系作指示植物进行鉴定。凡证明无病者方可采穗繁殖。

(2)优良母树中如经鉴定未能达到无病植株时,可通过茎尖嫁接方法脱毒培育无毒植株(详见本书末“附录2,柑桔病毒类病害的鉴定与脱除”)。

(3)嫁接刀或修枝剪等工具,可用10%漂白粉水溶液消毒,将工具浸入消毒液或用布蘸后擦洗刀刃部1秒钟,再用清水冲洗擦干使用。果园或苗圃中栽有多种来源的品种时,尤应注意在换剪或换接另一品种时进行工具消毒。

(4)苗木除萌或果园抹芽放梢时,应以拉扯去芽的方法代替以手指抹芽,以避免手上沾污的病株汁液传给健株。

(5)有些果园在进入结果期时陆续发病。可采用在病树四周靠接抗病砧木(如红桔、酸桔)的办法来补救。但收效慢。即使局部果园的树势和结果量逐渐恢复和回升,但保留了大量病株—传染源,不利于大面积柑桔生产中控制病害的蔓延,故不宜提倡。

该病是柑桔的重要病毒类病害之一,是感病砧木柑桔植株的毁灭性病害。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和澳大利亚最先发现和报道。目前,已知发生柑桔裂皮病的国家有:美国、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西班牙、意大利、希腊、以色列、摩洛哥、南非和日本等。我国台湾省1972年报道,在引入的葡萄柚和尤力克柠檬等品种以及蕉柑的部分植株中鉴定到了裂皮病。

我国早年对裂皮病未加注意。60年代以来,有关单位的科技人员在四川、广西、浙江湖南等省(区)发现了有裂皮症状的植株。发病的大多是枳砧或土柠檬砧的引进品种,如解放前从美国引入的华盛顿脐橙、伏令夏橙和尤力克柠檬等;60年代从摩洛哥引进的脐血橙、卡特尼拉甜橙和伏令夏橙,从阿尔巴尼亚引进的甜橙以及从古巴引进的柳叶橙和花叶橙等。近年来,在一些地区的某些地方品种(如四川的锦橙)上,发病株也时有发现。除了外观症状外,1980年以来,有关科研单位利用从国外引进的指示植物对9个省(区)的近百个品种的植株进行了鉴定,结果是:解放前引进的美国品种9个全部带病;60、70年代从摩洛哥等地引入的10个品种带病;80年代从墨西哥和意大利引入的十几个品种有近半数带病;国内的几十个甜橙、宽皮柑桔品种有少数受裂皮病感染,其中暗柳橙、新会橙和改良橙等从多个地点采集的样品,全部或大部已受感染,锦橙、先锋橙和雪柑则是部分植株已受感染。从总的情况看,随着外来品种的推广,裂皮病在国内分布已相当广泛,但各地大多数重要栽培品种还未受感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