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柑桔脚腐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1页(2383字)

【症状】:

柑桔脚腐病发生于柑桔主干基部,引起皮层腐烂、须根死亡。病斑多半始发于根颈部,病斑不定形,病部皮层变褐色、腐烂,水渍状,有酒糟味,常流出褐色胶液。在高温多雨季节,病斑不断纵横扩展,向上蔓延至主干基部离地面30厘米左右,向下蔓延至根群,引起主根、侧根、须根大量腐烂;横向扩展,最后造成“环割”,植株死亡。

本病在树冠上没有特征性症状。轻病树的树冠有时不呈现任何症状;病情稍重时,与病斑相对应的树冠枝序叶片主、侧脉变黄、易落;以后随病斑环割程度加重,引起整株树冠叶片病变,枝枯,树势衰弱(图1-1)。

图1-1 柑桔脚腐病

1.病根 2.病株 3.病斑 4.病原菌

【病原】:

柑桔脚腐病是由几种疫霉菌引起的。据报道,在四川主要是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orasitica),在湖南主要是柑桔褐腐疫霉(P.citrophthora)。

寄生疫霉菌的主要性状:在PDA培养基上,菌丝呈絮状,分布均匀,其生长发育的温度为10-35℃,最适温为25-28℃;在pH4-9的培养基上均能生长,最适宜为pH4-7;对恶霉灵(Hymexazal)不敏感,能利用淀粉为碳源,在孔雀石绿10-6浓度下仍能生长。

孢子囊顶生,卵圆形、椭圆形或洋梨形,易脱落,有乳头状突起,大小为25-50微米×20-40微米;有性繁殖为异宗交配型,产生卵孢子,其大小为22-29微米。

菌落在燕麦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其次是玉米粉琼脂培养基,再次是胡萝卜琼脂培养基。

【发病规律】:

(1)侵染循环:以菌丝和厚垣孢子在病株和土壤里的病残体中越冬,翌年待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时,旧病斑中的菌丝继续为害健康组织,同时形成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随水流或土壤传播,再由伤口侵染新的植株。

(2)高温多雨有利于本病大量发生与流行。据在四川金堂县观察,该病在田间于4月中旬始发,发病高峰期在8月中旬,此时正值高温多雨季节,10月以后则停止发展。

(3)近缘植物和柑桔的不同种类,对本病的抗病性有显着差异:酒饼簕、枳、枳橙、枳柚、大叶金豆、酸橙、柚对本病具有高抗或抗病;香橙、大建柑、旺苍宜昌橙、红皮山桔、年桔、汕头酸桔、土柑、红檬、粗柠檬、土柠檬为中抗或中感型;椪柑、金桔、尤力克柠檬、越南桔、四会柑、甜橙为感病或重感型。

(4)果园的生态条件也能影响病情。一般土壤粘重,排水不良,栽植过深,以及密植的柑桔园发病较重。另外吉丁虫、天等害虫为害或由其它原因造成主干基部伤口,均有利于本病发生。

【防治方法】:

对本病的防治应采用以利用抗病砧木为主的综含防治措施。

(1)利用抗病砧木。此为新栽果园预防本病发生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凡是高抗、抗病、中抗、中感类型的种类及品种,均应进一步地研究利用。抗病砧木的利用应考虑最佳砧穗组合和其它病害的干扰及土壤条件的影响。例如甜橙嫁接在柚砧上,表现不亲和;酸橙抗脚腐病,但对衰退病敏感;枳抗脚腐病,但对裂皮病敏感,也不耐碱性和碳酸钙含量高的土壤。由此可见,对抗病砧木的选用,必须综合各因素,因地制宜,避免顾此失彼。

(2)靠接换砧。即在已采用感病砧木的植株基部,选择不同方位靠接3株抗病砧木,借以起到增根或取代原有病根的作用,使吸收、输送养分正常化。

靠接能有效缓解本病为害,是对现有柑桔园防病的有效措施。但以往只注重对病树、而且是重病树进行靠接,故效果缓慢。现应提倡,凡是感病砧木的柑桔园,都应分期、分批进行靠接,而且先靠接健株和轻病株。

另据观察,靠接对10年生以下的植株效果明显;对老龄重病树只起到保命的作用,对恢复树势和产量无明显作用。

(3)药剂治疗。每年初夏,逐株检查田间发病情况。检查出病斑,则用刀刮去外表泥土,使病斑清晰现出,并纵刻病部,深达木质部,刻道间隔1厘米;然后涂25%甲霜灵(雷多米尔、瑞毒霉、甲霜安)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90%三乙膦酸铝(疫霉灵、疫霜灵、乙磷铝)可溶性粉剂100倍液。

(4)合理密植,及时间伐。抗病砧木只是砧木部位抗病,而砧木以上的主干仍可染病。尤其在封行郁蔽的柑桔园,由于湿度偏高,有利于本病发生。因此推行计划密植时,必须强调及时间伐,以利果园通风,降低湿度。

(5)搞好排灌系统,防止果园积水;同时要及时防治天牛、吉丁虫;在中耕除草时,应避免损伤基部树皮,这对减轻发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柑桔脚腐病(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ur)几乎遍及世界柑桔产区,在我国柑桔产区常有发生。其为害性主要是引起主干基部皮层腐烂,导致植株大量死亡。

上一篇:(三)病毒类病害 下一篇:13.柑桔黄龙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