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658页(1414字)

【生卒】:1875—1961

瑞士心理学家、神话原型批评学派的代表人物。

1906年与弗洛伊德开始通信,1907年到维也纳与弗洛伊德会晤,1911年他与弗洛伊德共同创立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随后两人在无意识理论上产生分歧,1914年荣格脱离弗洛伊德而创立分析心理学。

其后,为论证他创立的集体无意识学说,他亲赴非洲、亚利桑那、新墨西哥等地考察原始部落;广泛地研究了许多文化中的神话和艺术,在许多作品中发现了一种表达潜意识的普遍倾向和紧张状态。在他的分析心理学体系中,最着名的是人格心理学的论述。

认为人格结构有三个层次:即意识自我、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意识自我是这结构的最顶层,指“我”所意识到的一切东西,包括知觉、记忆、思维、情感等。

个人无意识是第二层,指在个人生活中那些被遗忘、被压抑在阈下的一切观念,也存在着具有个人情感色彩的观念群(即“情结丛”)。集体无意识处于最底层,是一种遗传的先天倾向,反映了人类以往的历史进化过程中积淀民族的集体经验。它由本能和原型组成,其中原型是组成集体无意识的主要成分是对外部世界某些方面作出反应的先天倾向,可分为人格面具、阿妮玛阿妮姆斯、暗象和完全自我等五种形式。荣格的人格类型学又认为人与人的差异可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态度,两种态度并存于一个人的身上,只是以其中某一倾向占优势来定其类型。

外倾类型的人,其里比多直接朝向外部的物体和事件,他们依据客观标准,性格开朗、活泼、自信、喜交际,适应性强。内倾类型的人,其里比多指向主体内部,他们注重内心体验,抵制外部影响,依据主观因素处事接物,性情孤僻,优柔寡断,深思熟虑。

他还进一步将外内倾与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四种心理机能组合成八种人格模式。依据里比多能量的聚散,他还把人格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从出生到青春期;青春期到中年;中年以后。各阶段里比多的指向皆不同,并影响人的个性。荣格也形成了与其心理学相对应的文艺心理学思想。

他的原型说就曾从其人类学研究与文学批评中得到例证。集体无意识的理论也要凭借原型、原始意象、艺术幻觉等加以解说。而作家创作也并非是性的冲动,而是受集体无意识的影响。伟大的作家就是借原型传达出时代、民族之魂。

创作有心理型和幻觉型,前者旨在解释意识的内容,后者则是人的一种不能实现的经验经过乔装打扮后的表现。荣格曾分析了大量的文化现象,以印证其人格内外倾类型的理论。如艺术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立,都不过是内倾与外倾的对立,是两种不同心态和气质倾向的对立。又如在审美活动中,内外倾也导致抽象与移情这两种审美态度,而这两种审美心态都基于人(主体)的无意识自发活动。

关于艺术,荣格认为是一种有生命的、自身中包含着自身的东西;艺术本质上是某种超越了个人,象征和代表着人类共同命运的永恒的东西,它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类似宗教的作用。艺术家是些不能适应外部世界或至少是对现实生活不感兴趣的人。他们对现实生活不满足,而返回集体无意识中寻求精神的需要。

荣格的着述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论》(1912)、《无意识心理学》(1916)、《寻求灵魂中的现代人》(1933)以及着名的文艺心理学论文《心理学的文学》(1930)等。

在文艺心理学史上,荣格堪称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大师,他的文艺心理学理论及其某些观点,如“集体无意识说”、“原型说”、“积淀说”等,在现代西方文艺批评和文艺心理学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