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神境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595页(557字)

文艺心理学论文。

作者曹觉民。载1948年《观察》第4卷第3期。该文认为:“人类伸张其智慧的触角,探索到宇宙本体,又将此探索的结果用语言表现出来,就是本文所说的神境”。

因此,文艺上的神境,便是指艺术家对生命及宇宙本体的直觉感悟。

作者认为,科学家研究具体的物质世界(可感界),其特点在能以实验证明;哲学家探究抽象的精神世界(可思界),其特点在能自圆其说;而文艺家则将“可思界”变为“可感界”,“故运用具体媒介,表现动人境界,其特点能使人神俱释,物我两忘,得到神秘的陶醉”。与一般的认知不同,文艺活动中所崇尚的“妙悟”、“彻悟”与“顿悟”均为高度理解的智慧。

而“境界”则为高度理解的形象化,“也是智慧的形象化”。作者认为,“神境虽不是文艺上最好的最动人的境界,却是作家最难表现的境界”。“中国文化中能体现神境的是道家”。老庄思想充满对宇宙本体的探索与感悟。而中国文学中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已感到神境的“空阔与玄邈”,因而“惶惑莫名”,而屈原陶渊明俯仰自问,深感自己的渺小。这些都体现了他们对“宇宙人生所特有的妙悟”。

神境说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对文艺境界的内涵作了独特的阐发,强调了“超乎人类理解之上”的心理直觉能力。但对这种心理能力的内在机理及特征的把握还是初步的。

上一篇:谈艺录 下一篇:试论形象思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