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记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557页(674字)

文艺理论专着。

作者方回。载《桐江集》。文章探讨了心与境的关系,论及艺术与现实、主体与客体等问题。作者指出:所谓“幽人逸客”,“山经海图崖梯波航之所传闻”,只是追求外境与人的不同,一味于外面世界寻找新奇的东西。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悠然自得,之所以如此,用其来说,是因为“心远地自偏”,即超然尘外、心寄玄远,则所居之地自然就僻静起来,嘈杂的外境也不能干扰自己的内心生活。作者分析了陶渊明诗歌中所反映的景物、环境后,发觉那些都是普通、平常之人可以拥有的,关键在于陶渊明的心境与常人不同,以他为主体所构成的外在环境便显得与常人不一般了,充溢着他个性精神的诗篇,其意境也就高出常人了。

因此,作者得出结论:“顾我之境与人同,而我之所以为境,则存乎方寸之间,与人有不同,焉者耳。”“方寸”即陶渊明所说的“心”。方回认为,“心即境也”,心也是一种“境”,心境与外境相并存,在人格修养、艺术创作等方面,心起着主导作用,主体高于客体,艺术高于现实。

由此他提出“治其境莫如治其心”,因为“治其境而不于其心,则迹与人境远,而心未尝不近”。即一味修治外境,而不注重自身心境的修养,那么即使你的外境远离世俗,你的心境仍与世俗相近。相反,“治其心而不于其境,则迹与人境近,而心未尝不远”。

如果你以治“心境”为主,那么即便你的外境与世俗很相近,但你的心一定比别人要高远。对艺术创作来说,艺术家应重视自身内在气质、品格、才能的修养,而不应只追求外在物境、外部条件的改善,只有这样,他才能在作品中创造出超出常人之境的艺术境界来。

上一篇:方回 下一篇:内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