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移视点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490页(1016字)

德国着名的接受美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的一种关于阅读现象学中的重要观点。

伊瑟尔认为在一部文学作品的本文与读者之间,即读者在接受一部文本时,其相互关系并非一种简单的认识关系,即单向的被动接受和外在的给予,而是一种内在的、复杂的审美关系,其表现为读者在实现文本时的一种特有的理解客体的方式。伊瑟尔认为一个文本客体存在着一种逐步展开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情境和视点,其相互交织、影响构成了文本内在的结构,当一个读者在接受这一文本时,他是不可能像观赏绘画、雕塑等艺术品那样在一瞬间就感知到对象的全体,阅读文本“只能通过对不同序次的段落依次逐一阅读的方式来进行想象”,这种方式客观制约了读者接受文学文本的两个特征:①读者必须身处文本之中去理解而不是外于文本去观赏;②读者在文本之中是以一种移动着的活动视点的方式进行文本理解和接受的,文本的多角度视点决定了读者视点的游移和理解意识的不断转换和综合。读者既是被动的被文本导引着从一个视点转向另一个视点,同时,他又在进行着能动的想象和大胆的综合。伊瑟尔认为,文本中每一个句子都是以超越自身追求句子之外的东西为目标,个别句子的语义显示总是暗示某种期待,这是文学文本中所有句子的真实本性。

当然,每一句子的相关物和句子的言外之意及语义延伸都只能在读者阅读文本过程中发生,且都存在于读者的意识之中。伊瑟尔认为,某一个别句子的相关物暗示出的期待实际上是一种特别的视野,它包含着很多在这一暗示中不可能清晰具体的未定点,因此也就产生出企图消除或曰弥补这些未定点的期待。

当阅读使读者的视点转移到下一个句子时,那么,上一句暗示出的某种视野及形成的期待此时就成为读者先前的阅读记忆构成理解新句子的相关物的背景。然而,当这个新句子的语义显示出来并回答着前一句子相关物所引起的期待时,这一回答会发生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前面的期待得到了部分填补和加强,二是新句子的相关物完全打破了原先的视野,读者的期待并未得到实现,它作为一种阅读记忆被引入到一种新的语境之中,并在一种综合重构中被修正,这时前一句所引起的期待随着游移视点的运动而经历了一次转换。

由此,伊瑟尔指出,“整个阅读过程一直贯穿着修正期待与转化记忆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正是理解读者何以使本文能在其思维中得到解读的关键。

伊瑟尔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指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理解文本的方式,他的游移视点正是这一理解方式的核心观点。

上一篇:参照系 下一篇:二度创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