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防御机制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470页(910字)

接受过程中接受者对于接受对象和所产生的效果的一种无意识的阻抗心理。

“防御机制”,源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本指自我以否认现实或歪曲现实的方法对付现实中使人感到烦恼、棘手的威胁和危险。在艺术接受活动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接受者对作品本身或作品所产生的效果无意中怀有一种戒备心理,唯恐它影响了自我原先的心理定势,妨碍自己心绪的宁静,因而一边接受一边抵制。接受者的这种戒心和内在矛盾状态,就构成接受防御机制活动。应该指出的是,接受防御机制中的戒心和内在矛盾状态都是在接受者的无意识之间或不由自主地发生的,否则就不可能有接受活动。

既然抵制它,又何必要接受;其真实的原因在于,接受者想通过接受过程消除内在的焦虑。由于此种接受活动是在层层设防、严密监视的状态下勉强完成的,所以,凡是防御机制控制了接受活动的接受者并不能完成消除焦虑的无意识预期;相反,他以为作品搅乱了他的平静世界,从而把自己的内在烦恼越发紧密地包裹起来。

接受防御机制表现为压抑与对违禁作品的强烈欲望。越是被政府、长辈所禁止的作品,越能引起一些人的接受欲望,这类似于生活中的“明星效应”。

在这种接受活动中,有猎奇的成分,但是更多的则是防御机制的作用。

由于接受者已被多次告知此作品“有毒”,所以,在接受活动之前和之中,接受者一直小心翼翼地警戒自己,防止踩入误区,与此同时,又不自觉地寻找“毒素”所自何来。

这种接受活动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由于戒心控制自己,所以未能很好地进入作品的意境,读完之后有上当的感觉。另一种是,越警惕,越想找出毒源,在作品情境的强烈刺激下,接受者对违禁作品的阅读并没有消除他的欲望,而导致内心更加失衡,进而寻求更多的此类作品。

接受防御机制是接受活动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不正常的对于作品的排斥因素,它妨碍接受者全身心地投入并全神贯注地对于作品作相对客观的理解。它的本来目的是保护自我,以免受到骚扰,但实际上并不如此,相反是对于心灵的更大干涉,因为正是想消除的焦虑在内在心理中发难:抛弃外物易,排除内在烦恼难。

防御机制在接受活动中的作用是接受者本人意识不到的。正因如此,他的防御才有效、认真、气壮如

上一篇:接受心理图式 下一篇:接受心理阶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