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外之致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366页(489字)

中国古代论作品心理的术语。

语见唐代司空图的《与李生论书》:“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首先,“韵”指诗歌的韵律语言,“致”指诗歌的情致意味,“韵外之致”就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生动的文学语言显现出丰富的艺术意蕴。其次,“韵”又指诗歌意境的生动气象和生命节律,“致”则指诗歌意境所包孕的深邃意旨和含蓄内蕴,“韵外之致”就是诗歌意境包涵的更加深远的情致和韵味。

再次,“韵”还指诗歌显现出来的诗人的气质神情和品格风貌,“致”则指读者欣赏中用自己的心灵和精神去体认、追求的理想人格和崇高境界,“韵外之致”就是诗歌创作、欣赏中生命精神的创造交流和提升。“韵外之致”虽有相互关联的三层涵义,但其要义却都是通过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传达出意味无穷的雅韵风神。司空图提出“韵外之致”旨在推崇有生命活力、艺术余味的意境创造,他注意到读者欣赏中想象和再创造的心理特点和作用,是对艺术本性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韵外之致”这一见解上承钟嵘“文已尽而意有余”之说,下启严羽的“兴趣”说和王士祯“神韵”说,在中国文艺心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上一篇:味外之旨 下一篇:象外之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