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347页(666字)

指文学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客观事物或社会现象的固有形态作出的有意或无意的改变。

这种改变,可以是时间上的,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具体分来,又有语言的变形、动作的变形、色彩的变形,气味、质感上的变形等等。

对于一部具体的艺术作品来说,变形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

可以说,艺术创造活动的每一个重要环节上,都发生着变形现象。

文艺家采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只不过表现为艺术变形在程度和特点上的差异。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侧重于再现文艺家感知到的现实生活,要求保留客观对象的某些细节真实,创造一个看起来“十分真实”的“幻象”;浪漫主义的作品重在自由地表现文艺家的感情和理想,比较地不受客观对象原有性质和形态的限制。因此,现实主义作品中的变形多是谨慎的、细腻的、隐蔽的;浪漫主义作品中的变形总是显着的、剧烈的、夸张的。就文艺创作的心理过程来看,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变形。

在感知阶段,由于感觉器官的差异与局限,由于以往经验的渗透与干扰,由于遗忘的雕琢和剥蚀,客观事物或现象一旦进入人的心灵之中,就无可避免地要发生某种程度上的变形,这主要因为文艺家的感知更注重客观对象的审美沟通。在艺术构思阶段,变形表现最显着。

因为在这一把握世界,将客观事物加以审美意识化的过程中,人的情感活动是极其重要的,而人的情感又被每一个人的气质、修养、习性、心境所决定,是一种主观性、变化性特别强烈的心理活动,因此,在文艺家依照一定的审美情感将客观对象熔化重铸时,就会创造出新的审美意象,并在表现阶段通过艺术变形传达出来。

上一篇:对立中的诱导 下一篇:生气灌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