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迹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343页(386字)

指文艺家凭借物质材料和一定的表现手段,把饱含着理念和情感的审美意象熔铸为可供他人直接观照的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人对于形迹化早有深刻的颖悟。清人郑板桥曾提出画竹过程中有“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不同的阶段。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看来,他所说的“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过程,就是艺术创作的形迹化。艺术的类型不同,实现“形迹化”的材料和手段亦不相同。经过“形迹化”之后完成的艺术作品,总是和作家、艺术家心胸中酝酿的审美意象、理念情感不尽相同,常常会发生一些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变形”。有时候,作品比原来的构思更加完美精粹,有时候,也可能比原来的构思大为逊色,所谓“辞不达意”。

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把文艺家的创作意图表达出来,还要受到体裁样式、艺术技巧、表现手法、创作心境、乃至物质材料的影响和制约。

上一篇:语言狂欢 下一篇:表现心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