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喊欲望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340页(429字)

鲁枢元在《超越语言》一书中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创作主体内在的“呼喊”的欲望是文学语言发生的情感助力。他指出“喊叫”是原始语言中一个重要因素,“喊叫”总是与强烈的情感活动直接相关,在表现主观情绪和情感时,“喊叫”往往是优于语言的。由于“喊叫”有以上表情功能,所以历来的抒情中往往经常地使用“啊”、“呀”、“吧”、“啦”等感叹词;在流行歌曲中常常使用“嚎叫”、“嘶喊”、“呻吟”、“咆哮”、“呜咽”、“叹息”等与喊叫相近相关的词汇。作家们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大多都是默默无声的,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就没有“呼喊”的欲望。

作家们,尤其是诗人们,当他们的创作冲动来潮时,似乎一腔子的话语都在喉头拥挤着,要喊、要叫、要嚷。也有打破沉默的,如巴尔扎克和果戈理在写作中就喜欢出声地嚷叫,好像在和别人对话或吵架。中国明代的李卓吾在创作时也往往“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由此可见,内在的呼喊欲望是文学语言发生的一种情感助力。

上一篇:语言痛苦 下一篇:创作灵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