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334页(733字)

指人的意识与潜意识存在的心理状态。

也指现代派文学的一种写作方法。意识流作为一个术语,首先出现在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论文《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1884)中,后来又在《心理学原理》中得以阐发。他认为人的意识不是由互不相关的各个部分构成,也不是机械的链条式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意识之流”和“意识流”的方式进行的。

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提出,“真实”存在于意识“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建议作家去表现人物的心灵,通过意识流来寻找和表现这种“真实”。

这种理论很适合欧洲一些小说作家的需要,他们早就在探索描写人物心灵世界的方法,意识流使他们找到了恰当的突破口。柏格森提出的“心理时间”概念也影响了意识流作家,他们据此打破了传统的时间为序的方法,而采用过去、未来、现在互相渗透,彼此颠倒的写法,大大丰富了意识流的表现技巧。同时,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尤其是他的“潜意识”理论,也促进了意识流手法的发展。意识流最常用的写作方法主要是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和旁白等,主要表现西方人——主要是知识分子离奇复杂、变化多样的情感世界。在意识流作品中,作家不再去控制一切、介绍情节及人物情感,甚至出面评头论足,而是通过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把隐藏在人物内心的隐微活动如实地展现给读者,小说中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连贯也不再受传统的时间、空间观念和逻辑关系的制约,表现出情节的互相渗透、时间和思维的大幅度跳跃现象。但意识流作品绝不是毫无组织的一片混乱,作者往往以一个事件为契机,围绕这个事件展开“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不断向四面八方扩散又收回,乱而有序,产生一种类似蜂群围绕蜂王飞旋的独特效果。

上一篇:虚构 下一篇:构思的自动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