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想妙得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278页(694字)

中国古代绘画心理术语。

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其《论画》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他认为,在众多画种之间,人物画之所以难,就在于要传神。传神的创作是难度极大的创作,它要求创作者进行独特的艺术构思,注入独特的情感,从而产生独特的意韵。

为此,顾恺之提出“迁想妙得”说。“迁”是迁移;“想”指想象,又指情感,它指构思之在画家心中驰骛的生命精神。

“迁想”就是在艺术想象活动中,画家将自己的情感灌注到对象之中,它是一种情感的外化。从一个角度言之,相当于近代西方美学中的“移情”说。

但顾恺之的“迁想”不仅指迁情以往,还指神会于物(人)。因为人物画的表现对象是一个活脱脱的存在,画家和对象之间能达到一种“神会”,则自成佳境,正像画“目送归鸿”要领略人在寒潭鸿影中所感受到的凄清冷寂心绪一样。想象中迁想以往,又神会于心,最终等同物我,进入一片化境之中。“迁想”的逻辑顺序是:人物画要“传神”,就必须“通神”,传达人物的情感;要想“通神”就必须实现创作主体和对象的“神会”。

“妙得”即“得妙”。“妙”是六朝时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如郗超《答傅郎》:“森森群象,妙归玄同。”庾阐《蓍龟论》:“是以象以求妙,妙得则象忘。”其中,“妙”即“道”。但顾恺之这里所说的“妙”即画中之“神妙”,而不是抽象的“道”。“迁想”是为了“妙得”,“妙得”则奠定在“迁想”的基础上。“迁想妙得”是顾恺之重“神”理论的又一体现,它为人物画创作的传神提供了具体的构思基础,肯定了想象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受到画坛的高度重视。

上一篇:应感之会 下一篇:取之象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