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交流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268页(767字)

在人际知觉和交流过程中,凭借姿势、表情、目光、环境、实物等非言语形式的信息传递过程。

非言语交流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身势学创始人伯德惠斯戴尔估计,两人交往时,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言语交流的方式进行的。艾伯特甚至提出一个公式,两人交流的总信息=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表情。

非言语交流可以修饰、支持、否定,有时甚至可以替代言语交流,表达出言语难以表达出来的思想、态度。

同言语交流相比,它的主要特点有:①交流过程的连续性。言语交流由每个可以分离的句子、短语、单词组成,而非言语交流的过程是情境的、连续式的;②交流的多通道。口头言语只能通过听觉通道接收,书面语言只能通过视觉通道感受,而非言语交流则可以是多通道的。③可靠性强。言语行为一般受人的自觉控制,而非言语交流则往律是无意的,其信息更为真实可信。

非言语交流的基本形式有:①身势语言。

即以身体动作特征表达出来的信息。如手势、身势、触摸、面部表情等。

伯德惠斯戴尔曾估计,人的面部可作出大约25万种不同的表情。心理学家也都一致认为人的面部表情在2万种以上;②目光接触。人们所谓“眉目传情”、“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等,都说明目光在人际感情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③人际距离。人们交往时,身体间隔距离可以反映出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④类语言。即通过音调、音量、音幅、节奏、变音、转调、停顿、沉默、呼吸、哭笑等,实现交流的强调、迷惑、引诱的功能;⑤时间控制和环境摆设等。如通过准时到达指定地点而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信任。

人可以通过实物和环境表达自己的态度,如我国传统的“端茶送客”。文学艺术家们很擅长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人物之间的非言语交流的形式绘出世俗人情的千姿百态,达到言在声外、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上一篇:觅母 下一篇:心灵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