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263页(603字)

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对某一意识对象的较为稳定持久的感情状态。

信仰一般与两个方面相关,一是意识对象,一是感情状态。意识对象可以指涉不同的内容,既可能是某种虚幻的东西,也可能是某种真实的东西,既可以是宗教的对基督的信仰,也可以是非宗教的对某种真理和科学的信仰。不管意识对象的内容如何不同,信仰中的感情状态都表现为真诚、执着、专一,信仰就是对意识对象的深信不疑。由此激发起来的感情往往能够形成一股不可遏止的力量,使人的行为或群体活动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信仰可分为自发性信仰和有意识信仰。自发性信仰与知识无关,表现为一种宗教信仰。

有意识信仰是以信念为基础的,信仰是知识与信念的统一,是构成认识过程并促进认识发展的一个必要成分,是一种非宗教信仰。从价值论的角度看,信仰在人类社会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正确的信仰是人的生存不至于沉沦的保证,是对生存烦恼的排解和对无望人生的拯救。存在的不确定性,常常使人处于一种选择的痛苦中。只有信仰,才能把我们从沉沦、焦灼、烦恼中带出,进入一种真正的存在之境,确立有价值的信仰,能够使我们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并充分体现出人的可能性。信仰和精神活动有着多方面的联系。

在艺术活动中,信仰的呈现和表达,信仰的失落和痛苦,这些常常困扰人们的普遍的心理现象和情感状态,以及对这些现象和状态的探求和追问,构成了艺术价值和意义的重要方面。

上一篇:心灵自由 下一篇:价值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