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210页(839字)

心理学和文艺学概念。

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首创的概念,他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原型,是在每个人潜意识里积淀着的种族的记忆,那些不是个人后天获得而是经由遗传具有的性质,一种固有的心理活动模式;它能迫使知觉与领悟进入某些特定的人类范型。荣格还认为,从科学的、因果的角度,原型可以被设想为一种记忆蕴藏,一种人类远古社会生活的遗迹,是亿万次的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和浓缩。因此,原型这种形式说明人类心理具有某种自主性、统一性和先天综合能力,它将影响想象、情感、直觉等一切心理活动。

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基本内容,原型指出了精神中各种确定形式的存在,这些形式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普遍地存在着。在神话研究中它们被称为“母题”;在原始人类心理学中,它们与列维-布留尔的“集体表象”概念相契合;在比较宗教学的领域里,休伯特和毛斯又将它们称为“想象范畴”;或如阿道夫·巴斯蒂安所称的“原素”或“原始思维”。原型的表达方式常与原始部落的传说、神话和童话相关联。例如冬夏、月亮的圆缺、雨季等等都绝不是客观现象的喻言,而是内在的无意识心理的戏剧的象征性表现,也随之构成原型的内容。

荣格还在研究自我象征体系的一系列论文中分析了阴影、阿尼玛和智慧老人的原型,并认为它们都属于同一种类型,可以在人格化的形式中被直接地体验到。

因此,在文艺作品中,原型会作为一个频繁、反复出现的意象被表现出来,并因其契合于人类长期心理经验而产生出比个人心理经验更丰富、更深刻的含意和力量,也能产生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后来加拿大文艺理论家弗莱在神话研究中借用了“原型”的概念,认为神话的重要性并不在其特殊的内容或故事,而在于它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是后世文学的原型。神话有四种故事的情节结构,即喜剧、传奇、悲剧和讽刺,它与按人物活动力量而划分的五种主人公类型共同构成文学作品的本原,也就是原型,它作为一种象征模式在文学中不断再现或反复运用,以至成为一种传统。

于此,原型就演变成文艺批评的术语。

上一篇:生存者 下一篇:思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