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141页(588字)

中国文学批评史与文艺心理学史上的一种理论。

由明代着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在专论《童心说》(《焚书》卷三)中作出全面论述。文中指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而“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心之初也”。作者认为世间最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乃是出自人们“童心”的产物,而“童心”则是人们保持先天真诚、未受后天陶染的“本心”。

显然,他主张文学创作必须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真情实感。否则,“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在这种“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的情况下进行创作,“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着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只能“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以致“满场是假”,“无所不假”。作者由此推论,“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评价文学作品,只能以内容之有无“童心”为标准,而不应以时势先后、体裁格式为指归。根据这个标准,作者大胆断定,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并非“万世之至论”。这些论述表达了平等对待文、辞赋、传奇、杂剧、小说等各种样式的文学作品,给日益繁荣的小说、戏曲以应有地位的时代要求;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思想影响。作者的这些观点,闪耀着个性解放、思想解放的色彩。

上一篇:景媒情胚说 下一篇:兴趣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