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水乐山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119页(685字)

孔子提出的一种审美移情理论。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乐”(yào),爱好。智慧的人喜欢水,因为水象征着智慧变化无穷;仁德的人喜欢山,因为山象征着仁德巍然屹立。

于是山水便不是纯自然的山水,而作为人伦化的象征体出现在仁者智者面前。这种比德移情的审美观影响后世,荀子董仲舒等人继承而阐发之。

《荀子·法行》曰:“君子比德。”汉代刘向《说苑·杂言》引孔子语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又阐释智者所以乐水,仁者所以乐山的缘由:“泉源溃溃,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循理而行,不遗小间,其似持平者;动而之下,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淑淑渊渊,深不可测,其似圣者;通润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知之所以乐水也。”“夫山笼鳡,万民之所观仰,草木生焉,众物立焉,飞禽萃焉,走兽休焉,宝藏殖焉,奇夫息焉,育群物而不倦焉,四方并取而不限焉,出云风通气于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仁者所以乐山也。”其基本观点为,观赏主体仁者与智者和审美对象山水之间有相对应的属性,因而山水给君子带来愉快,成为仁者与智者的象征。这种观点影响了后世文艺观。

南朝宋代宗炳的画论《画山水序》也认为“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唐代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亦体现君子乐山乐水之说,其《小石潭记》述及闻水声而“心乐之”,《小石城山记》写嘉树美箭“类智者所施设”,《序饮》更明确说“合山水之乐,成君子之心”,乃是秉承孔子之说而又有个性化的发展。更普遍的影响是山水成为中国文人心理寄托的对应物,山水画、山水成为中国文艺的重要题材。

上一篇:大音希声说 下一篇:言外意致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