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心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79页(1340字)

文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以人类言语活动为基础,以探寻人类整体生存价值为目的,以文学审美创造活动的心理现象、心理规律为内容的学科。

它是美学、文艺学、心理学、言语学、人类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生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文学创作心理是一个整体的流动结构。就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方式而言,它是一个包括感觉、知觉、统觉、联觉、冲动、体验、注意、记忆、思维、直觉、想象等心理功能在内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

它是一个同时包括了认识的高级形式和低级形式,心理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意识的显在成分与潜在成分,以及主体的定势因素与动势因素在内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一种流动的、有序的心理活动过程。

从心理机制上讲,它包括感觉、体验、动机、意向、知解思维、习惯、记忆、直觉、顿悟、想象、幻想、调节控制、整合完形、传达操作等心理活动系统。从生理机制上讲,它不仅是大脑皮层上各个功能部位的谐调行动,而且还应当考虑到大脑的边缘系统、丘脑、下丘脑,乃至脑的外延部分及感觉器官在内的各个机体的谐调行动。

文学创作的有机性、复杂性、多变性、偶发性、独创性,从审美主体方面讲,就根植于这种复杂的、单整的心理结构、心理运动之中。文学创作心理学的内容,基于文学创作心理的上述性质,大致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文学家的个体心理结构,即对于文学创作主体心理的分析;(二)文学创作动机的发生;(三)文学创作构思的运行,即作家的审美心理活动、艺术思维活动在创作构思中的错综复杂的展示;(四)文学创作的表现与外化,即文学家意的心理内涵“物化”为语言和文字的过程。以上四个方面又彼此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文学创作心理的研究方法,历来存在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歧。

在文学创作心理学的研究中,科学实验的方法几乎没有取得任何有实效的结果,广泛运用的大多是一些人文性、内省性较强的方法。例如:(一)观察的方法。

即从文学家的言谈、神态、习惯、嗜好、举止等方面去探测其文学旨趣、艺术个性、审美知觉、创作心境、写作习惯等。(二)言语报告法或问卷法。即研究者或调查者要求作家、诗人说明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状态,或研究者根据其研究的特殊需要,提出问题,向文学家征答;而后据其答卷,进行统计分类、分析解释、整理综合,得出研究结论。

(三)传记研究方法。即注重作家生平、阅历的研究,从作家的日记、书信、传记、回忆录、创作谈中去获取研究作家创作心理的素材。(四)手稿研究方法。

即把作家一部作品的多种手稿作为研究对象,从手稿的反复修改过程中去把握作家创作的心理活动规律。(五)精神病理学的方法。

又称病迹学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理论前提,是把文学创作看作人的精神活动的“非常状态”或“超常状态”,通过对文学家种种精神变态或心理病态的考察,来探讨文学创作心理的个别性或特异性。在文学创作心理的研究中,有的学者侧重于“法则研究”,即试图通过对个别文学家创作过程的分析,归纳概括出文学创作心理活动的一般原理和法则。有的学者则倾心于“个案研究”,即强调对某一具体的、特定的作家、作品的剖析了解,突出研究对象的单一性、独特性、不可重复性,它的价值不在于与类的标准认同,而在于作为文学家或文学作品,它就是独特的“这一个”。

上一篇:文艺灵感学 下一篇:文学言语心理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