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乐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18页(658字)

或称“天乐”。

庄子提出。指无限快乐的审美享受与自由心境。

主要见于《庄子·至乐》,篇中首先提出“天下有至乐无有哉”这一设问。

接着指出天下“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庄子认为,这种世俗之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他说:“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揑揑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其意为,追求声色衣食的世俗享乐,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是自然无为,虚静忘我。只有不为世俗享乐而苦心伤身,才能达到精神自由,无限快乐的“至乐”境界。所谓“至乐无乐”,就是说真正的审美快乐,必须超越、舍弃世俗的功利享乐。

《庄子·田子方》又称这种至乐为“至美”:“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

”庄子最推崇的是“至人”,至人者,“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无为而自然,故能达到最美妙、最快乐的自由境界。《庄子·天道》则把这种境界称为“天乐”,并指出:“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又说:“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盖由于“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且“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故能冥合自然,静观万有,与天契合,达到无限美妙,绝对自由的快乐境界。这种至乐或天乐乃是庄子思想的归宿。

引入文艺心理学领域,“至乐”说启示文艺创作与审美活动超越功利局限,引导艺术家进入忘利忘我的自由境界而创作真正的艺术作品,推崇天然淳朴之美,追求舍弃物质享受的充分精神自由的审美快乐。

上一篇: 下一篇:真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