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赞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704页(728字)

【生卒】:1918—1958

法国电影理论家。1953年他与陶尼奥尔-瓦尔克罗兹一起创办并主编月刊《电影手册》,直到逝世。这个刊物培养和团结了一大批青年影评人,如特吕弗、夏布罗尔等人,他们都成为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主将,故而称巴赞为“新浪潮”电影之父。他一生撰写了大量的影评文章,收入论文集《电影是什么?》(四卷本)之中,还有《奥逊·威尔斯论评》(1950)、《维多里奥·德·西卡》(1951)、《论西部片》(1952,与里欧贝卢叶合着)、《让·雷诺阿》等。反映出巴赞完整的电影理论体系。构成巴赞写实主义电影体系的哲学、心理学和美学支柱的是:电影影像本体论、电影起源的心理学和电影语言的进化观。影像本体论认为,电影具备了完整再现现实世界的功能;也能通过“深焦镜头”保留现实空间的真实,通过“长镜头”保持时间的延续性,从而再现了时空的真实性;还具备影像与客观世界中被摄物的同一性。电影起源的心理学理论认为,电影发明的心理依据就是再现完整现实的幻象。这一见解散见于他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等文章中,他指出电影是人类追求逼真地恢复现实的心理产物,即再现一个完整的外部世界的幻景。关于电影语言的进化观,认为就是电影语言的现实主义演进趋势。他认为语言希望被忽略是电影语言进化的必然现象。因而他贬抑蒙太奇的功能,反对利用蒙太奇手法随意分切、编排、组接镜头:推崇长镜头和景深镜头,认为这不只是一个形式上的进步,不只是影响着电影语言的各种结构,而且影响着观众和画面之间的思想或心理联系,长镜头和景深镜头是一种再现性的电影语言。在这一整套理论原则指导下,他十分推崇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分析并总结了这一电影流派的美学意义。

上一篇:境界线的美学 下一篇:艺术与人的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