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川白村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662页(585字)

【生卒】:1880—1923

日本文艺理论家。原名辰夫,号白村。生于京都,1904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曾赴美留学,回国后获文学博士学位。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主要着作有《近代文学十讲》、《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文艺思潮论》等。他是日本较早接受西方哲学、美学思想,建立自己独特理论体系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深受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和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提出着名的“苦闷的象征”说,从文艺发生学角度对文艺创作的生成及其动机进行了研究。其文艺心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文艺鉴赏和审美心理研究方面。他指出鉴赏的基础是“生命的共感”,即共通的人性,欣赏者在欣赏中发现作者所表现的与自己内心相共鸣,从作者那里获得的不是知识,而是发现自己,美感就产生于“自己发现的欢喜”。他提出欣赏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理知的作用;感知的作用;感觉的心象;情绪、思想、精神、心气。认为只有第四阶段才能最终唤起欣赏者的共鸣。他指出人生体验是审美的基础,而人生态度的乐观积极又是审美的前提。审美活动是一种观照,一方面需以真挚的态度去理解审美对象,一方面还需将理解的东西进一步体会或“味识”,这种审美体验是排除了善与恶、正与邪、利与害、得与失的考虑而进行的,其最高境界是彼我合一,物心合一,使审美对象和欣赏者的生活内容融合。这一思想称为“享乐主义的观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