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554页(689字)

【生卒】:1037—1101

北宋文学家、文艺理论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因“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先后杭州、颖州、扬州等知州,官至礼部尚书,后被贬惠州、琼州,徽宗时遇赦北归,卒于常州苏轼的思想特点是儒、释、道兼取并收,互补为用。在创作心理方面,苏轼提出“无意于佳乃佳”的命题,论述了创作动机对作品的影响,要求艺术家必须树立正确的创作动机,不矜重于作品的工巧华美或个人诗名,除去错误动机对主体造成的不良心理负担,按艺术自身规律进行创作。关于艺术构思,苏轼提出“身与竹化”和“成竹于胸”两个重要命题。“身与竹化”指构思阶段艺术家完全对象化时的心理活动状态。“成竹于胸”说揭示了审美意象的基本特点。苏轼继承、发展了北朝以来的传神理论,提倡艺术创作以传神写意为主,要求作品应表现出人物的精神个性、景物的意态神韵和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在欣赏心理方面,苏轼提出“至味”说、“妙在画外”说等观点,强调作品应使欣赏者产生余味不尽的审美心理效果。并提出“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的欣赏方法,认为审美欣赏是一个反复体验、细致品味的心理过程。苏轼还特别重视欣赏者的经历对欣赏的作用,认为“非亲到其处,不知此诗之工”,涉及形象记忆、情绪记忆等与艺术欣赏的关系。对于欣赏态度,苏轼提出“不可留意于物”的观点,要求欣赏者必须以审美态度对待艺术品,反对以功利、欲望之心占有审美对象。苏轼的文艺心理思想丰富而深刻,自成体系,所论都是文艺心理学的最基本问题,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中国古代文艺心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上一篇:欧阳修 下一篇:黄庭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