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与怜悯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518页(706字)

是艺术欣赏中悲剧感的主要心理因素。最早为古希腊哲学家、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他指出:“悲剧所摹拟的事件,不但要完整,还要能唤起畏惧与悲悯之情”。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畏惧感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看到比他们强大的人都遭到了悲惨的毁灭,并感到这种灾祸不久也将要落到自己或亲友的头上。悲悯感的产生根源于人类的同情心,使人感到灾祸不应该落到无罪的好人身上,悲悯感常常由人及己因而越发强烈。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感中的恐惧与怜悯,虽然是由恶势力的强大引起的,但它不完全等同于日常事件中一般的害怕与同情,而是主体在年长日久所形成的,并且是郁积在人们的心理的一种消极有害的心理情绪,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与心理平衡。因此,亚里士多德主张运用悲剧欣赏的方式,激起这种恐惧与悲悯,并使这类情绪得到净化,从而陶冶人的心灵。在现代心理学中,恐惧被看成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原始情绪之一,指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情景而又无能为力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怜悯是指对遭受不幸的人产生哀怜和悲悯的情感体验。怜悯与同情不完全相同。仅就其对不幸者持的一种相同的悯恤情感倾向而言,二者接近;但同情是一种健康有益的情绪,而怜悯则是一种“悲天悯人”似的消极有害的情绪。同情不仅是对弱者对普通人的扶持而且也包括对暂时身处逆境的英雄的支持;而怜悯则基本上都是针对卑微的小人物表示哀怜的情绪体验。在一个人的心理结构中,毫无怜悯之情是一种情感淡漠的表现。因此,适度的怜悯是正常的,有助于协调正常的人际关系;但郁积太多,则可能变成一种多愁善感的、胆怯懦弱的病态心理。艺术欣赏有助于宣泄排解过剩的恐惧与怜悯,促进身心健康。

上一篇:距离和卷入 下一篇:净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