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者趋同心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471页(870字)

用于描述艺术接受和批评过程中接受者或批评者的心理活动的另一术语。与求异心理相反,在艺术接受过程中,尽管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或不同社会的接受者,不管他时间、地域相距多远,文化氛围多么不同,阶级地位相差再大,对于同一作品和同一形象的评判总有相同的一面。这就是趋同心理制约的结果。趋同心理与下述情况有关:①在历史的进程中,各个时代、各个社会的矛盾和斗争有某种内在联系和类似之处。如果另一时代、另一社会的读者从不同或同一作品中发现了它们,就会引发共同的心理反应。②在生活境遇大体相同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会产生情绪上的某些一致性。如果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社会的读者从不同或同一作品中读到这些东西,也会引发共同的心理反应。③在改造客观环境的过程中,人类形成了某些战胜困难,达到目的的共同素质,如勤奋、刻苦、顽强、勇敢和牺牲精神等,如果以不同方式再现了这些东西的作品被不同时代、民族、社会的读者发现,同样会产生共同的感受。④艺术如果概括了某些具有客观真理性质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又是人类共通的,那么,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的读者在阅读时必然发生认同效应。以上主要是就艺术作品本身所提供的客观基础而言的。从接受者和批评者方面说,思想观点、审美情趣、生活经历、个人爱好等大致相同的人,对待同一作品或同一对象也会有大致相同的看法;在阶级斗争日趋激烈的时期,各个不同的阶级、集团对于同一作品或同一形象的看法也极容易贴近或重合。正由于艺术作品所提供的意象、意蕴是客观的,不同读者的主观状况又有许多一致性,所以,尽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基本属性又是一致的和可以把握的。如果说求异心理使接受者和批评家对同一作品和同一形象作出了百花齐放式的创造性见解;那么,趋同心理则保证了他们把话题和出发点限定在基本相同的对象上。正是在趋同心理的基础上建立的艺术接受和艺术批评的相对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才使文学艺术史有了一个大致定性和定量的标准,从而使艺术接受和批评有据可依,成为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

上一篇:垂直接受 下一篇:本文接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