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台词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440页(775字)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表演术语之一。为了寻求适合剧本的、逼真地表现生活和极其准确地符合生活心理的戏剧演出形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要揭示剧中人物思想,就需要借助潜台词来揭示剧本的内在情节。他这样解说道:“在动作领域里称之为贯串动作的东西,在语言领域里我们就称之为潜台词。”潜台词是导演和演员创作中最重要的因素。为此他进一步阐述说:“在创作的时候,台词来自作家,而潜台词来自演员。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观众就不愿意来看演员表演,而愿意坐在家里读剧本。只有在剧院的舞台上,才能认识戏剧作品的全部精神实质。”潜台词不仅涉及语言,而且也涉及隐藏在剧本字里行间的全部内在情节。这就是角色内心感觉到的“人类精神生活”,“这种精神生活在剧本台词的字里行间不断地流动着,随时都在赋予台词以根据和生命”。潜台词作为揭示内在意义的特殊形式,它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有较为广泛的作用和涵意。潜台词能表现剧中人物的性格,能够表现剧中人物对其他剧中人物的行为的态度以及对所发生事件的态度,由此表现出剧中人物的世界观,最终揭示出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和思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还提出了一系列强调或揭示潜台词的方法和因素:形体动作、语调、逻辑和心理的停歇、面部表情、速度和节奏的配合、思想的分解等。不同戏剧风格的作品也决定了不同形式的潜台词。由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倡导与解说,潜台词这一原已存在的艺术概念具有了新的艺术性质。随着20世纪初力求深刻揭示日益复杂化的社会心理关系和表现生活的多义性的现实主义的发展,新涵义的潜台词概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在契诃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人的戏剧实践中得到验证。作为深化和扩大舞台演出的理论概念,后来又经其他的艺术家的实践,衍生出“潜在场面调度”、“潜在姿态”、“内心独白”、“第二计划”等相关术语。

上一篇:语言流 下一篇:无声的独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