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型语言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435页(473字)

指文学作品中一种建构性的语言。亦称“场语言”。它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在“直觉意义”和“情感意义”上运用的语言。它是一种立体的、空间的语言,它依赖于表象和意象的自由拼接,它作用于作家和读者的直觉与领悟,从而创造出审美的新质,创造文学作品的氛围、气韵、格调、情致。场型语言是一种内指向的语言,指向语言活动内部,指向言语活动参与者的内心。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场型语言是一种“联想关系”,它不在言语的“现场”出现,而在言语主体的记忆,联想、选择中存在,是一个心理性很强的言语活动向度。场型语言引进了个体心理因素,个人的情绪和意向,使文学作品的言语活动变成一个扇面,扩大了言语活动的空间。使作品具有更多的“可解悟性”和“可阐释性”。场型语言是文学言语活动中一个更高级的阶段,一种更复杂的形式,一种更富有创造活力的语言,一种“全息的”语言。场型语言使文学作品具有更高的品位,文学的形而上层次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中国古代词中,在里尔克、庞德、艾略特的诗歌中和福克纳、西蒙、普鲁斯特的小说中,场型语言占了主导地位。

上一篇:言语场 下一篇:舞蹈思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