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镜像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432页(435字)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术语。研究电影观众深层心理活动与镜像的关系。法国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镜像”概念。拉康把人格分为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三个层面。镜像阶段开始于婴儿想象的世界,这是一个为“幻想的逻辑”支配的、充满了欲望、视觉形象和幻想的世界,即想象界。它是儿童尚未进入秩序的非文化的“自足的自我”。电影就是让人重温想象界的快乐。法国电影理论家鲍德里认为电影观众与镜像期婴儿情景有双重类似性。首先,镜子与银幕都是有明显边缘的二维形象画面,能反映出大千世界图景,主体通过凝神定视而被整合到其中。其次,观众与婴儿都处于不动或被动状态,在黑暗的影厅里观众听任影像摆布,智力处于一种退行状态,有似于婴儿注视镜子时的状态。后来,麦茨、巴尔特、克莉思蒂娃等人进一步发展了镜像理论,研究了一次同化、二次同化等问题。电影镜像理论突破了早期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只注意电影文本结构分析的局限,推动了电影理论向观众深层心理结构的研究。

上一篇:喜剧心理 下一篇:语言文化心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