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喜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426页(420字)

印度传统美学理论概念。古代印度戏剧理论着作《舞论》曾提出八味论,把戏剧的总体审美情调归为八类,公元8世纪的乌德帕塔在八味论后又增加一类,即“寂静味”,以此与人类某种追求清净、静穆的本性相契合。而这种表现静穆沉寂的审美情调被古代印度美学理论注释家阿毗纳瓦古普特(约公元10-11世纪)进一步从鉴赏者的审美反应角度加以了解释。他从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和印度教教义中借用了指向人生修行解脱的最高境界和不生不灭、无所不在的宇宙最高主宰“梵”来解释“寂静味”。他认为“寂静味”是一切“情”的来源和归宿,只有体味到这种情感才会获得自我解脱的最高快乐,而这种审美愉快就如同达到了印度教教义所阐发的“梵我一如”的境界。该教义认为世界主宰的“梵”和人类个体灵魂的“我”本质上应是统一的,人只有在这种合一中才可达到解脱和最高的快乐,“寂静味”所体味到的正是梵我合一时所获得的人生彻底解脱的最大愉快,也就是“梵喜”。

上一篇:母题 下一篇:幽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