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化意象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407页(686字)

广义的意象在文艺和文艺观念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逐渐把“意象”理解为所有的艺术形象,这就是泛化意象概念。西方现代文艺美学中常用“image”,中国自宋代以来的意象话语,大都是这种泛化意象论。在西方,意象是一个泛化得没有边际的概念。除了心理学和哲学中的意义外,“任何由文学语言所引起的可感效果,任何感人的语言、暗喻、象征,任何形象,都可以被称为意象”。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意象通常有三种用法,第一种是“imagery”作为形象的总称来使用。文学作品中通过直叙或暗示,或者借助于比拟使读者感受到的形体或特性,都叫意象。这种意象不仅包括展现于脑海的清晰画面,而且还包括作用于人的听觉、触觉、温差感觉、嗅觉、味觉、动感以及视觉方面的性能。这是最广义的意象概念。第二种是在较狭义上使用的imagery概念。即对可见的客体与情景进行的描写,尤其是生动细致的描述。这是意象主义派的意象观,他们往往强调意象的可视性和如画性。第三种是在比喻的范畴之内理解imagery,尤其用来理解暗喻和明喻的比喻物。这是目前西方最普遍的用法,更是新批评理论学派的意象观。在中国古典文论中,两汉之前,意象一般理解为表意之象即观念意象。刘勰起至晚唐司空图都把意象理解为内心意象,但从宋代起,意象的概念逐渐泛化,《唐子西文录》中说的“意象”已相当于“形象”,陆游诗句“意象殊非昨,筋骨劣自持”中的“意象”已相当于“相貌”。姜在《念奴娇序》中说的意象还和后来的境界和意境概念相类似。之后明清时代人们也在这几种意义上使用意象概念。多数是相当于艺术形象的泛化意象。

上一篇:观念意象 下一篇:情感意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