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之境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389页(509字)

王国维提出的意境分类概念之一。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并认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是指抒情主人公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那种物我两忘,和谐与共的境界。王国维认为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元好问《颍亭留别》中“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就是无我之境。在无我之境中,作者之情、抒情主人公的情怀都是表面上呈现为平静如水的消解状态,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但里面并非没有“我”,并非没有情。“见南山者”分明是“我”,“悠然”和“悠悠”的东西分明是“情”。只是情感沉潜而和谐,物我两忘而已。王国维还认为:“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是说无我之境的创造,完全来自一种闲适的宁静的审美情感和审美静观的态度。叔本华认为审美静观时人的全部精神力量浸沉于直观中,不再考虑事物处于何时何地何种目的,人也成了纯粹无功利、无忧患、无时间的认识主体。这与王国维的“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说法是一致的。可见王国维“无我之境”的提出除了受中国古代虚静说的影响而外,还明显地接受了叔本华的影响。

上一篇:意与境浑 下一篇:一切景语皆情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