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外之旨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367页(658字)

亦称“味外之味”、“味外味”。是关于意境之虚境的审美特征的概念,有泛指和专指两义。作泛指用时,相当于“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虚境的总体审美效果。作专指时,是与“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并列的虚境的审美特征的审美意味方面。司空图同时提出这三个概念,各有偏重:“象外之象”是就虚境的审美形象的特征而言的;“韵外之致”是就虚境的审美“情韵”而言的;而“味外之旨”是就虚境的审美哲理意味而言的。“旨”在训诂学上有两义:其一是“美味”,所以“味外之旨”就是“味外之味”;其二是“意义”、“意思”,因此“味外之旨”又可以理解为“味外之意”。这里可以理解为后人张戒所说的“意味”,即意境中的审美哲理意味层面。“味外之旨”语出司空图的“辨味说”。其云:“文之难,而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与李生论诗书》)司空图提出,要辨味于“酸咸之外”,也就是要细辨诗的“味外之味”。司空图的这一见解,也不是无根之论,刘勰在《文心雕·宗经》中说:“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他便是从言外之意的“意”的角度来立论的,不过他论述的是更为宽泛的文艺学概念而并非是司空图所说的意境论范畴。清人袁枚,把司空图的“味外之旨”,直接解释成“味外味”。他说:“司空表圣论诗,贵得味外味。余谓今之作者,味内味尚不能得,况味外味乎?”(《随园诗话》卷六)又说:“所谓弦外之音,味外之味也。情深而韵长,不徒诗学宜然。”

上一篇:象外之象 下一篇: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