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与万物交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292页(665字)

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中论述艺术观察、审美体验的一种见解。语出宋代苏轼《书李伯时山庄图后》:“天机之所合,不强而自记也。居士之在山也,不留于一物,故其神与万物交,其智与百工通。”此处苏轼以李伯时所绘《山庄图》为例,指出此图之所以逼真传神,是因为艺术家在观察审美对象(山庄)时,没有局限于以自己的耳目等感官去感知对象的外在形体特征,充分发挥了主体心灵的作用,神与物交,遗物之形而取物之神。苏轼“神与物交”说,旨在强调艺术家在观察审美对象时,应深入对象的内部世界,超越对对象外在形体特征的认识和把握,领略审美对象的精神和意蕴,进入审美主体对外物的观察、体验与外物的精神、意蕴交会的审美心理境界。作为艺术家把握、观照对象的一种审美认知方式,要求艺术家做到:①遗心忘身。苏轼说:“身忘而后神存。心不遗则身不忘。这就是说,艺术家在对外物进行艺术观察或审美体验时,应当排除感官在受到外物刺激后所带来的干扰和影响,遗心忘身地去进行艺术观察和审美体验。②“不留于一物”。即审美主体在进行艺术观察和审美体验时,不应为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形体特征所拘滞,以心观物,寓意于物,游于物外,超越外物的形体特征,获得对外物精神意蕴的深刻体验和真实把握。为此苏轼曾在《宝绘堂记》中指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苏轼的“神与物交”说,从“心”与“物”、“神”与“形”的关系立论,对艺术家在审美活动中的艺术观察和审美体验,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做出了阐释,丰富了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中的艺术观察论和审美体验论。

上一篇:生思感思取思 下一篇:境与意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