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感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244页(714字)

人对自身存在之无根基无归宿状态的情感体验。在基督教文明中,上帝乃是一切存在的依据、一切价值的基础和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人在上帝那里获得了终极关怀,确知自己与世界的切实关系和相互意义,找到了自己生存的根基和最后归宿。当现代人判处上帝的“死刑”之后,一切围绕基督教上帝建立起来的价值观、道德观、真理观全遭毁弃,再没有绝对和永恒,人的存在失去了最终的依托。存在主义哲学从现象学的观念出发,斩断了人之存在的一切因果,使人的存在悬置在虚无当中,人因而乃是被无缘无故地抛入这个世界,又无缘无故地死去。不惟如此,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乃是目为的存在,自为是存在的缺乏,它不断追求存在并通过对自在存在进行虚无化而趋向存在。虚无化就是否定的过程,人的不断向未来的存在过程是一个不断在虚无、否定中向前喷射的过程,作为自为存在的“我”总是不能与现在所是的“我”自身相合,二者之间有一条裂缝,这就是虚无。由于虚无,人的每一个瞬间的存在都是悬置着的,人不知其何所始、何所终,所以忧郁、绝望;对其活动的实在原因一无所知,所以焦虑;人的活动失去了内在的因果,便充满了偶然性,所以荒诞;个体与个体之间不存在有机的联系,所以孤独、烦恼。因虚无而造成的人的这一切情感体验,可概括地称之为虚无感。虚无感的现实来源乃在于人总是以一种最终不可避免的方式受到非存在的威胁,即受死亡这种海德格尔所谓的“毁灭性虚无”的威胁,在虚无感的笼罩下,以悲观绝望、孤独苦闷、消极颓废、及时行乐思想情绪为表征的虚无主义思潮,对文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代派文艺或多或少都具有这种思想倾向,颓废主义文艺、“垮掉的一代”等更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上一篇:荒诞感 下一篇:安全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