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格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228页(390字)

也称“非个性化”。由英国批评家托斯·史登斯·艾略特在他的《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提出,并且在他的其他理论文章中也经常使用。非人格化是他早期信奉新古典主义形式的理论主张。从批评方法的角度来看,非人格化的观点是针对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风行欧洲的实证主义传记批评的。艾略特认为作品不是作家个人的表现,提醒人们把兴趣从作家转向作品本身,转向文学的内部规律、文学的特性和价值上。在对作家个人情感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问题上,艾略特反对浪漫主义者单纯强调表现情感的创作观,他认为作家的情感必须经过转化成为与个人无关的艺术情感、宇宙情感即非人格化的处理才能进入作品,作家的创作过程就是“不断地牺牲自己、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的过程。艾略特“非人格化”的理论主张受到20世纪初的欧美后期象征主义文学流派的普遍重视,并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

上一篇:双重人格 下一篇:内倾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