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人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153页(1459字)

作为一种文学命题,始见于高尔基《论文学技艺》一文:“文学家的材料是和文学家本人一样的人,他们具有同样的品质、打算、愿望和多变的趣味和情调”,由此他建议把文学称作“人学”。命题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文学的对象,对文学的创作和批评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文艺理论界对这一命题的认识几经波折。在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周作人曾于1918年12月撰写过论文《人的文学》。但该文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道主义来界定新文学的。钱谷融在1957年第5期《文艺月报》发表《论“文学是人学”》,批评苏联文艺理论界关于文学是“反映整体现实工具”的说法,较全面深入地论述了“文学是人学”的命题。认为:文学的对象和题材应该是人,应该是时时在行动、处于各种复杂社会关系中的人;把文学中人的描写只当作“反映整体现实的工具”,就把人在文学中降于从属地位,就把文学等同于一般科学,违反了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在论及文学的任务与描写人物的关系时,他认为:文学是影响人、教育人的利器。一切都从人出发,一切都为了人,改善现实的人生,把人类生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这是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艺术的最基本使命。文章是这样论述文学与现实关系的:人是生活和社会现实的主人,抓住了人,也就抓住了生活和社会现实;因此,文学要达到反映生活,揭示生活本质的目的,就必须从人出发并以人为注意的中心。1985年底,刘再复在《文学评论》发表《论文学的主体性》,文中对“文学是人学”的命题进行了反思。文章指出,这一命题指导作家把人作为历史活动的中心,再现了人类在历史舞台的各种行为,应该肯定;但是,随着历史的推移和文学的发展,从事文学活动的人应该意识到文学仅仅表现人的行为是不够的,还必须寻找人的更加深邃的东西。文章在反思“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同时,还从以下三个层次深化了其内容。①“文学是人学”的含义,必定要向内宇宙延伸,不仅一般地承认“文学是人学”,而且还要承认文学是人的灵魂学、性格学和精神学。②精神主体应当进一步深化,应当注意精神主体的双层结构,即精神主体的表层结构(显意识)与深层结构(潜意识);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则是经常处于浮沉状态的情感。情感是文学最根本的原动力,故“文学是人学”命题的深化,就不仅要承认文学是精神主体学,而且要承认文学是深层的精神主体学,是具有人性深度和丰富情感的精神主体学。③“文学是人学”命题的深化,不仅要尊重某一种精神主体,而且还要尊重和肯定不同类型的精神主体,因为这些不同类型的精神主体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差异无穷的个性。每一种个性都有一个无穷丰富的世界,其深层均积淀着人类文明的因子,显示群体精神的投影。故文学不仅是某种个体的精神主体学,而且是以不同个性为基础的人类精神主体学,文学无法摆脱最普遍的人道精神。“文学是人学”命题深化理论最后指出:文学作为“人学”,其发展水平与人对自身认识的发展水平同步。1986年4月,陈涌在《红旗》杂志发表《文艺学方法论问题》,他认为不存在有独立的主体性和独立的“人类心灵历史”,故对“文学是人学”命题的深化理论持否定态度。对“文学是人学”的局限性,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主要是它尚未能揭示“人学”与“美”之间的内在联系。因为在文学创作中,并不是所有与人有关的东西均可写进文学作品的;文学反映生活,不仅要求与生活的本质有联系,而且要求能构成艺术美。“文学是人学”的理论,说明文学的思想性较有说服力,但对文学艺术性的说明则显得无力,故此理论尚不能揭示人类审美现象的全部奥秘。

上一篇:同情说 下一篇:积淀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