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神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145页(417字)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和文艺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由清初小说理论家张竹坡在《金瓶梅》评点中给以阐述。其《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五十九云:“作《金瓶梅》者,必曾于患难穷愁,人情世故,一一经历过,入世最深,方才能为众角色摹神也。”张竹坡认为,作家只有深入观察、体验社会现实生活,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能为各色人等“摹神”。“摹神”的说法要求作家在刻画人物时,不仅描绘其外在的形貌,更真实地传达其内在精神,即用“摹神肖影,追魂取魄”(《读法》五十四)的笔力“写得人心如见”(第六十二回类评)。这种人物形象既“尽人情”,又“得天道”(《读法》六十二、六十三),既再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又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是具有某类人物共性,又富有独特个性的统一体。关于“摹神”的方法,如行为与细节的描写,性格化语言的运用,“抗衡”双方对立的展示,出身环境对性格发展的影响等等,张竹坡也都细心地进行勾稽。

上一篇:亲动心说 下一篇:即景会心说
分享到: